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走进巴土,恩施土家族历史文化背景

编辑: 巴土神韵 2022-03-20 13:27:04 3935

走进巴土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其中湖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包括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恩施土家族便是我们小组成员大创项目展开调研的对象。

春日游 · 杏花吹满头

START OF SPRING

“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是以巴文化为主源,与其他族类的文化交流融合、演变传承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经改土归流,中央王朝对鄂西土家族地区实行了政治上的绝对统治,汉文化与鄂西土家族文化逐渐融合。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意味着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消亡。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吸收汉民族文化的先进因素,使自身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田发刚, 谭笑. 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图为恩施土家族

壹土家族源探究

在当下研究中学界公认土家族族源的主体为古代巴人。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1955)一文,率先提出了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的猜想,从民族名称、民族图腾信仰、民族语言等方面论证了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联系,这一猜想对于认识土家人与巴人的关系意义非凡。在此后的研究中,这一说法逐渐为许多学者所认同。苏联学者伊茨在《东亚南部民族史》(1981)从巴渝舞以及考古兵器图形与现代土家的祭祀舞蹈对比之中推测巴人群体为土家族的祖先,杨铭在《土家族与古代巴人》(2002)中从地理历史、文化发展、民族迁徙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巴人到土家族的演变过程。

除认为土家族来源于古代巴人说法之外,学界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颜勇在《土家族族源新探》(1993)中认为“土家族是由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著居民和以后进入的巴人、汉人等融合而成,其主体部分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濮人。”黄柏权《土家族族源研究综述》(1999)系统清晰地梳理了对于土家族族源研究的观点,陈述总结了巴人说、氐羌说、土著先民说、江西迁来说、乌蛮说、濮人说、蛮蜒说等主要观点,并将其总结为两个源头“一是古氐羌人中的伏羲族团的一支——巴人;二是自古就居住在峡江和武陵的土著——濮人”并认为巴人与濮人之间存在着联系。

综上所述可见,土家族族源的研究之中的主流观点为“巴人说”,而“巴人说”与“濮人说”之间也有着许多联系,因而在学界之中大多数学者主张多元说,认为土家族的形成并非是一种先民单线传承至今,而是以某一种先民为主体后融合其他不同民族形成。

贰民族交流与融合中的恩施土家族

自秦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之中,相互吸收借鉴优秀的民族文化风俗,在保留民族特色、体现文化多元性的同时也显现出习俗共性,形成了相似的民族心理,具有共同的文化认知与价值基础。土家族习俗文化在诠释土家民族个性的同时,也时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共性。

图为恩施土司城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在民族地区所实行的特有民族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唐、宋时期,中央在鄂西推行羁縻政策,设置六个羁縻州。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明代,恩施设置三十一个土司。明王朝为加强对土司的控制,改施州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管辖控制诸土司。直到清朝时期“改土归流”,鄂西土司制度才逐渐消亡。

15-17世纪是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盛行期,随着朝贡体制的完善、中域地区与土家族地区联系的加深,在土司统治者层面首先发生了思想文化的转型,在立足于土家族巫文化传统、特别是道教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吸收积极入世,注重社会责任与自我人格超越的儒家思想。改土归流后,汉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进一步以多种方式向土家族地区渗透。恩施土家族长期与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进行着文化交流与融合,其风俗文化在葆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纳入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文化因素。

叁恩施土家族喜丧仪式文化背景

巴文化——歌舞传统

巴人源于廪君部落。廪君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市)成为各部的首领,统一周围其他各部,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巴族。廪君部落也以白虎为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后世土家族也以白虎为图腾,在祭祖、婚姻、丧葬等仪式中,因崇虎事象而形成一系列族俗和族徽标志。

巴人能歌善舞,善于把日常生活诗意化。晋朝左思《蜀都赋》李善注转引三国时何晏语说:“巴子讴歌,相引牵,连手而跳歌也。”这是对巴人群体性载歌载舞的“踏歌”之俗的记载。唐宋时期的巴渝、荆楚之地盛行“竹枝歌”,包含有山野之曲、婚嫁歌、祭祀歌、占卜歌、踏歌等民歌题材,这应是古代巴人流传下来的歌曲,今天仍可以用土家族民歌的曲调配唱刘禹锡等诗人所作的竹枝词。



图为土家族摆手舞

同时,巴人具有“歌舞以凌”的战俗,即运用歌舞来辅助作战。土家人在祭祀时的摆手舞与巴人征战时的舞蹈非常接近,摆手舞中的“大舞”一节,舞者持长矛、木棍等武器,作格斗的姿态,这与巴人在战斗中的击杀劈刺的舞蹈动作如出一辙。

楚文化——死亡美学

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闪烁着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楚文化中奇谲瑰丽的文学想象,浩瀚广阔的原始宇宙观,神秘独特的神巫信仰与凤鸟崇拜,都体现着楚人对于生命、时空等问题的探索精神,体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

长沙东南郊楚墓《人物龙凤图》

在楚文化中,凤鸟通常被视为引导灵魂升往天界的神鸟,如屈原在《楚辞·大招》所写“魂乎归徕,凤凰翔只”。众多出土的楚地墓葬中,龙凤纹饰、云纹都是棺饰上的主要元素。凤鸟作为引魂导灵的使者,接引着灵魂飞升于天,回归精神家园、面见先祖。凤凰引魂升天,浴火重生,是楚文化中对于灵魂永生的浪漫想象与追求;将世间的死亡视作灵魂的升华与皈依,这是楚人对于死亡恐惧的一种消解,是一种浪漫的死亡美学。

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生死观

老庄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发展,并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

老子认为生死二元对立统一,有生必有死;生应“顺其自然”,死也是每个人的宿命。他讲“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之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死亡正是对于生命与自然之道的回归。庄子更是提出死生一体,他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将生与死视作自然之“气”的两种状态。在他看来,死和生具有一样的价值与意义,死亡只是生命存在形态的一种变化,意味着归于自然,自由无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死观,使人们对于死亡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图为庄子鼓盆而歌

通过上述阅读,想必大家对土家族特别是恩施土家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恩施土家族的喜丧习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所生的。可以说,它是土家族先民及子孙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民族个性的生动表现之一。

恩施土家族的喜丧仪式大致有哪些特色与内容?它寄托了土家族怎样的生死观、人生观等信仰体系?敬请关注公众号后续内容,我们一同揭开土家族喜丧仪式及文化的神秘面纱。 

文:郝烁

排版:蔡君

图片来源自互联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巴土神韵

上一篇

走进湖北恩施,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下一篇

利川,公母寨,利川鸳鸯峰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