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无论埋得多深,最终都会闪光,拿这个来说鱼木寨,再也恰当不过了。
千百年来,岁月沧桑,掩映在鄂西群山峻岭中的鱼木寨,养在深闺人未识。从人们注意鱼木寨那天起,至今天已二十多年了,这块集美景和巴楚文化于一体的瑰宝,已走出山寨,声名远杨,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土家第一古寨”。
鱼木寨未出名时,我曾在主寨楼上住过几宿,鱼木寨出名后,我时任谋道区委的宣传委员,每年陪同领导、记者、作家、专家到鱼木寨不下二十趟。据我所知,凝结在鱼木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传奇而又精彩的。
1982年仲夏的一个中午,鱼木寨上雷声阵阵,大雨如注,忽然一个闷雷击在鱼木寨主寨楼上,整个寨子为之颤抖。家住在主寨楼上的成氏父女和一个躲雨的山民被击身亡。我清楚地记得这件事,是因为其中的成氏女孩是我教过的学生,一个青春阳光的漂亮姑娘,参加完高考在家等候消息。
一雷击死三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意外的发现,这一个人口仅400来人的村,民风淳朴,风情浓郁,景色迷人,竟是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土家古寨。市文化管所考证后首先在《恩施报》发了一个短消息,新闻工作者随即纷纷踏入这块处女地,都被鱼木寨的神奇所折服。很快,鱼木寨在鄂西小有名气了。
鱼木寨的成名是注定的,但用三条活生生的生命作为代价却是十分沉重的。或许这是我等凡人的想法,对于为鱼木寨出名而捐躯的人,或者他(她)们的灵魂正为舍身换取世人对古寨的重视而自豪也未可得知。
真正让鱼木寨露脸的人,我以为是当时湖北电视台驻恩施记者站的记者郑远龙。我陪他翻过羊耳山,穿越铜锣关,到鱼木寨去领略主寨楼的雄壮,体会古墓群的幽静,感受三阳关的险阻,踏访六吉堂的文化,追溯鱼木寨的历史。作客鱼木寨的农舍。
年轻的郑记者是十分敬业的。他抗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踏入鱼木寨,像捡到金元宝一样的兴奋不已,乐此不疲的整整拍了一天,等出晚霞出来才恋恋不舍的离寨。回到谋道一屁股坐下就爬不起来了,他所摄的鱼木寨在湖北电视台播出以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特别是一句“登上鱼木寨,何须上武当”使鱼木寨名声大震。广东卫视《大江南望》拍摄组来了,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来了。湖北电视台国际部拍摄的《走进鱼木寨》专题片获政府最高奖。一时作家、记者、游人云集山寨,打破了山寨的沉寂和宁静。
我熟悉鱼木寨的山、鱼木寨的水、鱼木寨的人,倾慕于鱼木寨的美丽,但我却远没有读懂鱼木寨的博大精深。说到这方面当数谭宗派老师。他把鱼木寨当宝贝,宠爱有加。我曾多次陪谭老师进入鱼木寨,常常看到他眉飞色舞地介绍和热情洋溢地解释着鱼木寨的一景一物一字,如数家珍。入寨门放“三眼炮”,吹牛角号,开大门,献殷米子,敬醪糟汤圆,这一整套仪式,都是他通过走访收集整理而得出的。如果说谭老师对鱼木寨的深深眷恋和执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酒还要勤吆喝。为鱼木寨出山而吆喝的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平凡中的你、我、他,汇聚成一支庞大的拉拉队,为了鱼木寨更加漂亮,更加迷人,更加辉煌,在背后默默耕耘,无怨无悔,鱼木寨是永远铭记的。
Copyright © 2020-2022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034号-1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