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张高寨,是一个晴空万里的艳阳天。
张高寨所在的沙溪乡,古属巴国地,是利川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坐落在与咸丰县交界的雷音山下。
第一次听说“张高寨”此名,不免望文生义,以为是坐落在高山上一座以张姓为主的古寨。查阅资料才知道,“张高”乃是人名。据传,张高是第一个来这里定居的人,他修屋建桥,慷慨豪爽,以“好人”之称享誉地方。那时此地并无地名,便以人名命名为“张高寨”。
唐宋时一提起棠棣这种植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兄弟情谊。这之间的联系,则要追溯到先秦时《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里的“常棣”就是棠棣,诗句翻译过来的意思则是:棠棣花开放,美丽又明亮,如今的世人,兄弟最亲近。棠棣和兄弟之情的关联,便从这首诗作的比兴开始了。
古人认为,棠棣花的花瓣为花萼遮挡风雨和烈日,而花萼则坚强地将花瓣托起来,这就是兄弟之间互相帮扶的典型写照。实际上花瓣和花萼有如此特征的植物不胜枚举,只不过人们恰好选择了棠棣罢了。
总之,棠棣花瓣零落,只剩下花萼孤单地托起一片虚无,这在古人看来是异常伤感的,意喻兄弟分散。因此人们也就多用“棣萼”来寄托属于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晚唐名将高骈除了征战沙场,也会写些边塞诗篇。“棣萼分张信使希,几多乡泪湿征衣。笳声未断肠先断,万里胡天鸟不飞。”这首《塞上寄家兄》便是用棣萼来比喻远隔天涯的兄弟。
沿着山溪,一路都是惊喜,不过数十分钟,仿佛听见了瀑布的声音。步履矫健的老书记领我们走上右手坡上的一条小道,小道通向左边雷音山顶端的雷音寺,是专为香客们进香而修的。垭口上,左边灌木中飞出一挂银色的飞瀑。
瀑布一共有三叠,这是第三叠,还要不要往上走?
当然要走!
上行数十米,便来到了一口小潭边。只见绿荫如幕,掩映着小潭,金色的阳光斜斜地从叶隙间挤进来投在潭边。潭水清清,流水潺潺,鸟鸣悠悠,仿佛只差一个沐浴的仙女,就走进了神话故事里。
再往上就是雷音山、笔架山、月亮岩,还有曾抵挡过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天国军入川的“卡门”。雷音山上原有寺,还有口水井。
同行的老吴说自己的爷爷曾在井里发现石蛙,结果捉了一个又蹦出来一个,层出不穷,吓得他赶紧将捉到的那串蛙放生,逃下山去:
这是菩萨的警示!做人不可太贪心!
听闻走两天方可走完雷音山,吓得立即腿软认怂:“算了,留个念想。”折回继续走回古道。这一段古道蜿蜒在一壁罩岩之下,老支书用树枝指向高高的石壁说:
这里石头上有花,我们世世代代也不知道是什么花。
有青山绿水的自然风情,有巴盐古道的历史底蕴,有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这个古老的寨子,彷如一个避世桃源,正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个对它好奇的人。
采访手记
古寨之美,在于它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古寨之奇,在于它巴盐古道的传奇故事。那青翠的山、碧绿的水,犹如一块璞玉,尚未被外人所熟知。
近年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个原本偏远的古寨离城区距离缩短至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完全有条件成为人们徒步运动、觅古寻幽的“后花园”。
来源:综合恩施发布、恩施日报 (记者 黎袁媛 文/图
Copyright © 2020-2023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12378号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