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神秘的利川张高寨巴盐古道上的传奇山村

编辑: 家在利川 2022-02-28 13:30:23 4774


图为:土家吊脚楼

图为:张高寨古民居

张高寨村

张高寨位于利川市沙溪乡境内,距利川城区40公里,是一个较完整的土家族聚居寨子。全寨由70多户人家居住的45栋吊脚楼组成。张高寨民风淳朴,气候宜、山水奇。2011年被恩施州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 张光陆

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繁华一时的古道重镇

张高寨所在的沙溪乡,古属巴国地,是利川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

张高据传是第一个来这里定居的人。他心慈面善,因时常接济邻里乡亲,以好人之称享誉方圆。那时此地没地名,张高便成了一张地方名片,人称“张高寨”。

张高寨四周皆山,尤以雷音山闻名。雷音山无路,千百年来,过往人等在张高寨前踏出一条崎岖山道,曾是一条川东(今渝东)延伸到鄂、渝、湘、黔的盐运人行古道,史称“巴盐古道”。始,偶有行人在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寨子落脚,讨口水喝,寻个住宿。日久,南来北往的盐客、山货客、布客、鸦片客,夜间不便赶路便就此投宿。于是,张高寨人把偏房扩了,厨房改了,在屋中点上树蔸子火,焐上苞谷酒,烧上土豆饭,让过路客一解旅途疲惫。如此周到体贴,客人自然而多,毛店子、横店子、穿心店、巴岩店,小小寨子,客店就有十家之多。还有几户精明人家,在石盘上建起了约百米的集场,盐巴、山货、粮食、布匹、石膏等生意日渐兴隆,成为古道重镇,曾繁华一时。土家、苗家、汉家还有侗家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子孙。

如今的张高寨,有70多户人家,45栋古民居组成三个相对集中的院落,由此形成三个村民小组。


图 张光陆

  雷音寺的神奇传说

  村民李显江诡秘地说,张高寨当时的兴旺与建在雷音山上那座庙有关。

  清末,有一位道行高的和尚游历至沙溪,准备在雷音山对面的大宝山建庙宇,请木工,伐山林,做法事,择良日,正欲破土动工。一日晨起,堆在场地的210根柱檩却不翼而飞。和尚差人四处搜寻,终在对面的雷音山一水井发现踪迹。捞起一瞅,正是失踪在大宝山的修庙之木。令人称奇的是,捞起一根,井下又冒出一根,捞完清点,210根木材一根不差。和尚顿悟,改在雷音山上建起雷音寺。

  雷音寺香火久旺不衰,山下的店子也沾了光,张高寨那时真是一年四季“锅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呀。李显江一脸兴奋地说。

  从石盘街出发,沿石盘沟古盐道南上约五里就是雷音山。如今雷音寺已毁,庙碑依稀可辨。

  山脊之下,有关卡叫张高卡。“这是利川通往咸丰的一条重要通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领工农红军多次从这里出入利川和咸丰境内。贺龙红军独立团在沙溪打游击时,就驻扎在张高寨。他们以这里为根据地,壮队伍,打土豪,留下了好多动人的故事。”提及这段历史,张高寨人仍是那么的自豪。


张高坝上的古民居院落 孙朝运摄

木火炕,石火盆,鼎罐煮饭香喷喷 孙朝运摄

  土家儿女的歌舞风情

  张高寨民居多为一排正屋的“一”字形、一排正屋配一头厢房的“丁”字形或一排正屋配两头厢房的“工”字形。建造依地形顺坡就势,多是飞檐翘角的“走马转角楼”。

  利川市住建局工程师胡晓莉说,依附溪边古盐道而建的张高寨是一种择势而栖的生存选择,“吊脚楼、翘屋檐、方格窗、朱红门”古民居特色则张显土家、苗家、侗家、汉家建筑风格的融合。

  张高寨人喜欢唱歌,唱的多是古盐道客人传唱遗留下来的原生态民歌。劳动号子歌,薅草锣鼓歌,哭嫁歌,灯歌,还有诙谐的情歌、单身汉歌。寨子上的老人讲,张高寨人唱民歌三天三夜不炒现饭。1990年,乡里组织几位民间歌手到中央电视台演唱,感动得著名音乐人巴特尔连声称道,这是真正的“原生态跑马溜溜调”。“这里最著名的歌舞莫过撒尔嗬了。”张高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全伦说,撒尔嗬又名打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做人情。”在深山峡谷的清江流域,一旦哪家死了人,不分男女,不论尊卑,乡邻们都要从各村寨去为其跳一夜撒尔嗬。乡邻们围着棺材边歌边舞。跳撒尔嗬时,一人掌鼓,叫歌领唱,众人合着鼓点,合而歌之,边唱边跳,气氛高亢热烈。每唱一段,最后跟唱一句“跳撒尔嗬喂”,以示为死者家属消忧解愁。

  刘全伦说,撒尔嗬的舞蹈动作多取材于动物,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燕儿含泥等,极具生活气息,深得土家儿女喜欢。(文/记者 刘胜萍 通讯员 瞿春晓 舒玖轩 伍江明 图/记者 陈迹)

本文来源:湖北日报 视频来源:利川电视台等 综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在利川

上一篇

利川有个张高寨,贺龙曾在此三进三出……

下一篇

踏上川鄂湘古盐道,探寻张高寨的无限风光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