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喜收获
他们说他们想感谢那个恩施人。
让我们看看他是谁。
30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林业技术员成长为建始县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始终坚守在“三农”第一线;
30年来,他初感如磐石,热情服务果农,造福一方百姓,在果农心中被亲切地称为“110”;
30年来潜心研究,牵头建设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中心,《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运用》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就是李,建始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助理林业工程师,“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
刻苦研究
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快点,我今天要去拜访10多个农民。”李焦急地催促妻子赶快出发。
一路上,车停了又停,李和不时下车,从高速公路跳进果园,检查果树的生长情况,为果农们消除对果树不治之症的疑虑。方圆百里的果农亲切地称他为“李小姐”。
1991年夏,李从华中农业大学林业专业毕业,分配到建始县林业学院工作。30年来,他扎根田间,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专心研究优良果树育种,2017年,李主动辞去领导职务和公务员身份,在建始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担任华中农业大学与建始县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武陵山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中心建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基地培育引进各类园艺用品种质资源100余份,建立了以果树为主体的百亩高水平试验示范基地。
“这是苏翠一号,这是秋月梨,那是六月雪梨……”进入基地,邓梨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一一介绍了培育出来的优良果树。“这个基地建立以来,100多个实验品种都跟他的孩子一样。每到发育的关键时期,他都会半夜起来检查种子发育情况。”他的妻子刘责怪李把这个基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全县科普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了建始县乃至周边地区水果特色产业的发展。
李参与华中农业《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课题组研究项目,主持建立牛角水村甜柿试验示范基地6年,并在建始县红岩寺、等镇启动培训推广,建立了1000亩核心示范种植区,辐射面积1万亩,培训农户2000人,坐果率提高39%,施肥、修剪等技术环节每年减少劳动力30%。由于其突出的示范作用,该项目获得了201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要不是李小姐,我们家现在也就只怕吃不上低保了。”在李的帮助下,红寺镇崖村二组村民贷款流转土地20亩,采用轻简栽培技术种植甜柿。2020年开始高收益,当年销售收入15万元,今年预计销售达到20万元。
不知疲倦地工作。
为果农种植“致富树”
业州镇牛角水村村民胡魁媛十分感激“李老师”。2012年,胡魁媛在李登朝的指导下,将农田全部改种葡萄,现已发展成村里的葡萄种植示范户,年产值8万元左右。“在李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我们村很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愿望。”胡魁媛说。
据不完全统计,李登朝先后试种30多个品种的果树。近10年来,在全县示范推广甜柿标准化栽培技术1万亩,推广葡萄避雨栽培技术2000亩,推广猕猴桃、桃、李、梨等水果栽培技术近2万亩。
李登朝说↓↓
”既然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信任我,我就要把毕生所学用到极致,造福更多群众。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
一个葡萄品种适不适合引种、怎么种,从开始考察论证、到试种、再到得出初步结论,至少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
刚开始,村民并不买账。“种葡萄听着虽好,可工序多、难伺候,我们祖祖辈辈种水稻,凭什么你说种得好就种得好?”有村民提出质疑。
“农户不喜欢听大道理,要的是眼见为实。否则,说破天,他们也不相信。”李登朝说,为了让村民相信自己的试验成果,2012年,他在城郊的住宅边建起了葡萄品种园。每个品种他都自己先试种,技术成熟了、产量稳定了,就免费请农户来品尝,让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业州镇牛角水村村民是第一批愿意尝试的人。尽管当时单价不菲,但数百斤红提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村民刘坚说:“种葡萄,每亩地赚的是水稻的好多倍,早知道收益这么好,应该听李老师的,多种点。”
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如今,牛角水村的葡萄园已发展到上百亩。
脚下粘泥
服务果农初心不改
推广果树种植,李登朝既是科技特派员,又是政策宣传员。
走村串户,李登朝有“三件宝”——胶靴、干粮、工具包。他说,胶靴一穿,田间地头、泥泞小道任意走;干粮一包,吃饭应酬省掉了;工具包最重要,带着剪刀和资料,随时随地都能指导。
常年下乡,李登朝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天色晚了,就在农户家过个夜,第二天接着干。长期在田间地头,他很熟悉果农的情况。哪家有多少亩果树,是什么品种,需要哪些技术支持,他了如指掌。
下地指导,李登朝有妙招。碰到种植户不在现场,果园管理有不到位的地方,他就用防水记号笔,把技术要点写在薄膜条上,留下联系电话,系在果树枝头上。
“施用化肥过量,赶快用水冲洗减轻肥害”“葡萄叶被金龟子吃了,天一黑就打速效杀虫剂”“有黑痘病了,赶紧打杜邦福星”……看到记号笔写下的提示,果农就知道李老师来看过。
果农说,李老师的课堂在田头,讲稿在枝头。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在果农心中,李老师就是移动的“110”,就是水果种植的“全科医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力所能及,他都会倾尽全力。
30年初心如磐,30年筑梦前行,这一切均源于热爱。李登朝说:“我这辈子就喜欢下乡进村,和农民一起摸摸果树,玩玩泥巴。能帮助农民做点事,很知足!”
多年的风吹日晒和奔波,李登朝的脸上写满了做人的真诚和做事的从容,他心无旁骛地从事着这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脚踩坚实的泥土,科研成果遍布土苗山
来源/恩施晚报,在此致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均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0-2023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12378号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