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利川”的根在谷恋村

°
2022-05-15 20:36:07

南河街是一条南到北有弧度的街道,从火车站一直延伸至东门外。这条街道以前曾是一条河流的流经之地,这条河流称为南河。尽管现在河水已经消失,但地名仍然保留下来。如果有人在南河街进行土木工程,挖掘地基时肯定会挖出大量的沙子。

“聚利川”的根在谷恋村

太谷县粮食局位于南河街的拐弯处。那时候,人们会带着粮本来这里领取口粮。粮库排列整齐,非常壮观,领粮的地方也非常宽敞。各种粮食都被放在巨大的木柜里面。当时白面非常稀缺,所以每次去粮食局领粮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家离粮食局很近,我经常跟着父亲一起去领粮。粮食局旁边是一个宏大的院子,里面有一座深宅高墙。

“聚利川”的根在谷恋村

小时候,我总是好奇谁家的院子那么大呢。后来,原来这个院子成为了向阳红大院,街道上的人们在这里开会、演戏,热闹非凡。这个大院子属于曾被誉为“太谷粮王”的高必明。粮食局就在他当年存储粮食的地方建立,所以太谷粮食局便落户于此。有趣的是,高必明并不是太谷人,而是祁县谷恋村的人,但他对太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聚利川”的根在谷恋村

谷恋村位于山西省祁县,距离太谷仅有30多公里,108国道和祁县文化旅游公路横穿村庄。谷恋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谷恋村列入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6月,该村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谷恋村志》的记载,明代洪武年间,高仲远从陕西渭南迁徙至祁县东北部平川地区,并在此建造围栅和房屋,定名为圐圙村。在明嘉靖年间,圐圙村修建了一座堡垒,并更名为“圐圙堡”。清代初年,又将其改为“谷恋堡”,并且俗称为“北圐圙”、“北谷恋”。在清代中期以后,在祁县地区有“金塔寺”和“银谷恋”的美称。谷恋村主要以高姓为居民姓氏。

谷恋村曾经有多个庙宇,包括菩萨庙、财神庙、玉皇庙、文昌庙、河神庙、三官庙和老爷庙等。然而,现在只有老爷庙幸存下来,不过它已经改名为金刚寺,并成为一个综合了三教的寺庙。金刚寺的前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和关老爷,后殿供奉着三宝佛,而厢房里供奉着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寺庙前面还有新刻立的“金刚经”和“心经”的石碑,非常壮观。这些庙宇和分布在村中的古老大院一起,向我们诉说着谷恋村昔日的繁荣和辉煌。

祁县谷恋是一个出人杰的地方。古代有着众多秀才、举人、翰林的记录,如今更有200多位研究生、硕士、博士。这个小村庄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国家栋梁,真是令人敬佩!在山西的“丁戊奇荒”中,祁县谷恋也创造了奇迹并不足为奇。光绪三年(1877年),华北各省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灾情,尤其是山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荒。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上报时称“晋省遭遇荒旱……赤地千余里,饥民达到五六百万之众,这是一场罕见的大灾害。”农作物歉收,田地荒芜,人们饿死的尸体满地。因为饥荒和疫病导致的死亡人口占到了山西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谷恋这次灾难之后,人口由咸丰年间的33万锐减到不足17万,人口减少了一半,可见这场灾难的惨烈。这次灾害是清朝时期最大的一场灾难,因为光绪三年(1877年)的干支纪年为丁丑年,光绪四年(1878)的干支纪年为戊寅年,所以史学界称之为“丁戊奇荒”。1881年,谷恋村民对光绪年间发生的灾荒做了记载光绪三年(丁丑年)是旱灾年,圐圙村设立了救荒社,提供粥米救济。本县官员不提供粮食和救济金,只教导村民自救。村民请求关帝庙捐助了1300两白银,村中富户共捐献了90石谷物。在县里捐输的善款,村中没有捐献,总计帮助了230多户贫困家庭,约480多人口。其中大人口达到320多人,每天每人领取4碗粥,使用1.5两米;小人口达到160多人,每天每人领取3碗粥,使用1.2两米。

在年年饥荒、百姓无粮的困境下,圐圙村奇迹般地没有出现一人因饥饿而死亡。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饥荒深感恐惧,也可能是对丰收的期盼,于是圐圙村便以“谷恋”村来正式更名。谷恋村的居民们至今仍然念念不忘过去的灾荒,在1881年,一个名为高必明的孩子诞生了。

高必明在十几岁的时候来到太谷,他的家长对那段艰苦的时期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在选择职业时,他选择了粮食行。最初,高必明在南门外一家不引人注目的油面店做伙计。他刚开始学做生意,懂得的事情不多,不懂的事情却很多,经常因为出错而受到掌柜的责罚。不久之后,高必明因为睡过了点,没有按时赶到店里开门。意识到自己肯定会受到严厉的责罚,他索性连工资也没要,辞去了这个职位。过了一段时间,他找到了一家名叫“恒锡庆”的油面店,成为了一名小伙计。这家店的老板比较随和,看出了高必明的聪明、懂事和勤奋,于是对他格外喜爱。老板开始指导他,还将自己做生意的窍门和经验传授给了他。这样,高必明在这家店里工作了下来。几年后,他成为了一个精通业务、擅长经营、胆识过人的业界高手。

1918年,侯家书以5000元的资金,在太谷东门外正东道开设了一家名为“德义生”的粮行。得益于高必明的才华和侯家书的投资,两人迅速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并且“德义生”的生意蒸蒸日上。

几年后,高必明成功地将粮店发展成了一个大型企业,吸引了十几个员工。然而,不幸的是,侯家兄弟染上了毒瘾,加上蒋阎战争导致晋钞贬值,生意迅速崩溃。

失去了原本的成功,高必明不气馁,决定在太谷县东门外南河街购买了一块地,并且开始了新的创业。他以个人投资创办了名为“聚利川”的粮店,利用团队的合作和经验,再次成功地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高必明又分出一个名为“义利川”的公司。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高必明是一个有才华和勇于创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聚利川”和“义利川”两家店每天门庭若市,交易量大幅增加。每月他们存储的粮食达到了二百多车皮、50000多石,成为太谷粮市的调控中心,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津、京和张家口等地。除了进行实体粮食买卖业务,高必明还参与了粮盘子交易。粮盘子类似于现在的粮食期货,即买卖粮食价格的涨跌,每十五天作为一个交割期。到期时,钱和货物可以一并结清,也可以根据协商来补偿差价,以后一种交割方式居多。这种生意类似于经纪人,从中获得委托人的佣金作为酬劳。由于交易具有刺激和赌博性质,吸引了来自京、津、冀等地的玩家参与其中,使得交易更加繁忙和火爆。

基于他多年经营粮食生意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准确分析判断能力,高必明成功地积累了数百万元的可观财富。他决定换个方式来经营生意,开始兼做盘商和佣金收入。只用了短短的时间,他就累积了巨额财富。

高必明意识到他需要一种更稳定的投资方式,于是他转向房地产市场。他在太谷市的东门外购买了一大片地皮,并开始兴建七座院落,总共有二百多间房子。这些院落包括库房、账房、办公室、营业厅和接待室等各种设施,仿佛他正在建立一个粮食帝国的王国。

高必明站在“聚利川”这个名为聚集利益的地方,他眺望着不远处隆隆驶来的火车,心中充满了那种俯视众生、力量无限的豪情。多年的奋斗让他逐渐成长起来,从一个在祁县乡村长大的普通娃娃,到如今的“粮王”地位。

高必明初来太谷时,身无分文,只能从做店小伙计开始,在各种繁忙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漫求学路,自力更生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高必明终于成为了“粮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帝国。他建立了一系列成功企业,掌握了丰富的粮食资源,拥有了广阔的市场份额。这个在乡村长大的娃娃,如今已成为商业界的巨人,他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站在这里,高必明感叹着自己的成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是激动和满足的心跳,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

高必明不仅仅是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他的豪情和勇气无疑鼓舞着身边的人,他的成功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从一个乡村娃娃到“粮王”的传奇经历,让我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古语有云“乐极生悲”。高必明的辉煌成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最终导致他的失败。有一次,高必明与祥记粮店进行粮食竞购。祥记粮店的老板背后是孔祥熙。"祥记"购进了高必明等粮商的400车皮雨婷,并约定在3天内交付款项和粮食。高必明认为"祥记"不可能立即支付如此巨额款项,因此自信满满地等待胜利,却没想到"祥记"立刻致电给孔祥熙,请求他在3天内拨回这笔巨款以提供支持。为了防止款项耽误,"祥记"做了准备。他又紧急向阎锡山求助,而阎锡山正好从上海购进了一批军用汽车。此时,孔家在上海成立了裕华银行,双方商定由"裕华"提供汽车款项。这样,"祥记"从阎锡山处得到了400万元晋钞,正好在3天期限满后,通知高必明等人取款交付粮食。高必明完全没有料到这一变化,一时之间无法提供如此大量的粮食。他只好求助太谷县商联会进行调解,最终以每石雨婷高出原价一元六角的价格购入。这次失算让高必明的粮店元气大受损害。屋漏偏逢连夜雨,高必明的对手除了孔祥熙,还增加了一个阎锡山。自1932年至1937年,独揽山西军政权力的阎锡山在山西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官僚买卖活动,其中粮食交易仅仅是一部分。在太原、榆次、原平、太谷等交通繁忙的地区,他设立了四大粮店。在太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实物储备分库",用于进行大规模的粮食和棉花交易。

在一次名为“粮食盘子”的期货交易中,位于太谷的“实物储备库”由李成斋担任经理充当买家,他从东家李尔禄的“信源永”粮店购买了雨婷粮食。根据交易约定,高必明等人卖出多少粮食,“实物储备分库”就会购买相应数量的粮食。而当时市场上的粮食行情一直呈上涨趋势,导致一石麦子的价格涨到了十一元零六分。面对这一利润,李成斋立即决定结束交易。然而,高必明等人却无法如数交付雨婷粮食,这迫使高必明不得不将太谷东门外的粮店房舍抵押给太谷商联会,以筹措垫款并交付给“实物储备库”。不久之后,阎锡山借口将高必明送入监狱,霸占了他的“聚利川”粮店,并将其改为“太谷粮店”。最终,阎锡山决定利用高必明作为“粮王”的声望,释放他并让他成为“太谷粮店”的掌柜。这段经历让高必明又愤怒又悲哀。

不久后,“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尽管高必明与孔祥熙、阎锡山等人存在矛盾,但他始终坚守不妥协的精神,决不与日本人合作。日寇经常向他敛财,要求提供金钱和粮食,然而高必明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辞。在日本的暴行面前,他彰显了民族大义的姿态。他离开了自己一手经营的粮店,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在日本投降之前带着无尽的遗憾离世。

如今,“聚利川”已被改建成秦和泰饭店,高必明的宅子曾一度成为保安公司,曾经的繁华已转为寂寞。

在他的故乡,他曾经捐建的财神庙已经不复存在,而他捐助过的大东渠却仍然为乡梓造福。昌源河的水灌溉着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的芍药花在六月初绽放,美丽多姿的芍药花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这种与人口繁衍有关的花卉让人不禁想起粮食的重要性。曾经有古词写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开?”这或许是对“太谷粮王”高必明的另一种怀念方式。这篇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老原的家国故事”。

鼓励一下博主吧
492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