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恩施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指导全州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全州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是恩施州发展进程中进步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提档升级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9.4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
图1:恩施州2016-2020年GDP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单位:亿元)
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109万贫困人口脱贫,729个贫困村出列,8县(市)均达到贫困县退出的标准和条件,2019年全州小康总指数达89.4%4 ,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8.8个百分点。
图2:恩施州2017-2020年累计脱贫人口情况图(单位:万人)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连续5年在生态省建设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8县(市)全部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验收。
重大风险有效化解
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稳妥出清34家类金融机构,一批非法集资陈案和积案有效化解,连续12年获评“湖北省金融信用州”称号。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
淘汰83家煤炭等落后产能企业,减税降费力度空前。实现“一张网”“一朵云”,大批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可办、线下快办,企业开办、工程项目审批等用时大幅缩减,“一事联办”“超时默认、自动用印”等在全省复制推广。
开放水平大幅跃升
恩施海关正式通关,一类航空口岸实现临时开放,开通直飞柬埔寨、越南、泰国、澳门等国际(地区)航线,国内外航线达到20条。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亿元以上产业招商项目开工344个、投产162个,年均分别增长36.8%、42.9%。
城乡面貌变化深刻
州城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迈入中等城市行列。成功创建国家级城市品牌13个、省级城市品牌21个。成功创建1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图3:恩施州2016-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民生事业长足发展
民生支出持续保持在8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同期GDP增速。
安全感显著增强
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和“全国双拥模范城”。
图4:恩施州2016-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一统三治”、农村和社区“尖刀班”、“双吹哨双报到”成为基层治理的恩施名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党员干部能力和作风显著增强,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领导力、执行力、感召力全面提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突破期、基础设施升级期、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期、社会治理完善期、乡村振兴加速期、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创建期,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全州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力争在2020年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建成“富裕恩施”“绿色恩施”“开放恩施”“法治恩施”“幸福恩施”。
“十四五”主要目标
1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N”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营商环境,建成内陆开放重要节点。3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4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5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6 州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第二章
壮大实体经济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期末,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
围绕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到“十四五”期末,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全力培育武陵山文旅、商贸、物流、康养四大“区域中心”,形成竞争发展新优势,到“十四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千亿元。
第三章
完善基础设施
构建现代网络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合力共建、建管并重,重点建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张网”,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
图5:“三纵四横多联”高速公路网示意图
以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防洪减灾、骨干水源、饮水保障、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建设为重点,建设形成安全高效的水利网。
实施“新基建+”行动,以5G网络、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构建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智慧现代信息网。
第四章
优化区域布局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度参与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加快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构建“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形成推动恩施州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
强化区域协同,合理配置资源,坚持块状组团、扇面发展,形成具有恩施特色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一核支撑。强化两翼并进。推进全域协同。
图6:“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示意图
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按照5A景区标准优化空间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形象魅力、提高建管水平,打造“区域中心城、交通枢纽城、生态旅游城、民族风情城、山水园林城、历史文化城”。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协调发展。
支持各县(市)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一县一品”、“一业一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
第五章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由农业大州向农业强州转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全域绿色战略和“一村一品+”行动,推动茶、烟、蔬、药、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按照“四化”标准,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彰显乡村特色风貌,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拓展恩施龙凤农村综合改革成效,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乡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
第六章
建设绿色恩施
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绿色为底色、生态为生命,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全方位巩固扩大“天然氧吧”生态优势。
构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七章
实施创新驱动
增强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现全州综合科研指数、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平台“三个倍增”。
优化全州创新要素配置,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加强产业、企业、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20家以上,在孵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全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
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政府服务、考核激励等机制,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
推进产业数字化、政务服务数字化、社会治理数字化,推动全方位数字转型。
第八章
推进全面开放
打造内陆开放重要节点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内外贸协调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区域节点。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四五”期末,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
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支撑作用。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通道,搭建循环平台,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合作新局面,把恩施州建成内陆开放重要节点。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新发展活力
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内营商环境最高标准和自贸区改革最新成果,持续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建成“全国一流、全省领先”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目标。
第十章
繁荣民族文化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州,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升国民文化素养。
加强特色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利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资源,擦亮三张文化名片,彰显恩施文化魅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深入推进体育强州战略,打造“一县一品”文体品牌,争创全省广电网络建设创新区。
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丰富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深度融合,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十一章
坚持以人为本
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持续稳定民生投入,推动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好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稳就业,多种渠道创增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生育政策,健全关爱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第十二章
完善治理体系
推进州域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建统领,以创建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推行“一统三治五联”基层治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深化巩固“尖刀班”工作机制,打造成恩施基层治理新名片。
围绕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以政务诚信为关键,商务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基础,司法公信为保障,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提高灾害监测水平,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体系健全、权责清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来源:专稿
编辑|廖时雨
审核|杨 阶
签发|周志宏
Copyright © 2020-2022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034号-1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