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唐崖土司城遗址这些原住民!这里种植着一个梦想

编辑: 世遗唐崖 2022-03-09 18:01:45 2646

唐崖河奔流不息,一路欢歌。

唐崖河畔,三年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唐崖土司城址,头顶“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向世人讲述着“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过往与辉煌。

石人石马石牌坊,石碑石墓石街巷。始建于公元1346年的唐崖土司城,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浸蚀,把历史演化成各种形体的石头,让世人触摸和敬仰。

唐崖土司城址,俨然土司文化的历史冰箱,而移居土司城外的原住民,则见证着后申遗时代的发展印记。

壹:陈飞,为了爷爷弥留之际的一份嘱托

初秋,天正蓝。唐崖土司城内,讲解员陈飞向往常一样,穿着民族服装,从石人石马、石牌坊再到皇坟所处的位置,一路有说有笑,为游客讲解“皇城”的前世今生。

在当地人口中,土司城一直叫“皇城”,土司墓则被称为“皇坟”。

今年29岁的陈飞是唐崖土司城的原住民,她的爷爷陈照南是土司城最早的“讲解员”,2017年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遗憾的是,陈照南老人未能亲身见证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成功前去世了。


陈照南老人生前在土司城

 据陈照南老人生前回忆,明朝时,他的先祖被土司王招为女婿,从此世代居住在这里。唐崖土司城遗址曾经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1980年迎来大规模修缮,凭着对土司城原貌的了解与熟悉,陈照南参加了维修工作。修缮工作完成后,文物管理部门就安排他看护土司城遗址,给予他极其微薄的报酬。1987年陈照南与当地文管部门签订合同,承担起文物管理、卫生清洁、遗址讲解等众多工作。这一份合同成了他坚守一生的承诺,30年守望,不计得失,无怨无悔,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堪称唐崖土司城址的一本“活字典”。

 2014年3月26日,85岁的陈照南最后一次打扫完土司城,突发脑溢血去世,走完了自己守望的一生。弥留之际,陈照南嘱咐陈飞:不要出门打工了,留在村里做一个解说员,把皇城的故事讲给每一位来参观的人,让他们知道唐崖,了解土司文化。

解说员陈飞


“爷爷没有文化,也不会讲普通话,却是唐崖土司城最早的导游和最好的导游。”忆及爷爷,陈飞的眼里噙着泪水。

  从2015年7月开始,陈飞就到景区当解说员。每天跑三四趟,由劳务公司发放工资,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

    闲暇时节,陈飞就捧读《中国通史》,了解历朝历代的土司制度,研学各大景区的导游词,力争一次比一次讲得更好。早日考上导游证,当好唐崖的讲解员,现已成为陈飞的人生目标。

    唐崖申遗,包括陈飞在内的九十多户居民从遗址核心区搬到唐崖集镇的安置小区居住,由农民变成了居民。他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给人打工,仅在遗址管理处务工的就有60多人。


罗远红:民益,就是让村民受益的意思

     一缕阳光穿过树林,形成斑驳的光影。遗址核心区的一处草坪上,村民王建华正在用机器割草。一个男孩跟在后面,用竹扫把将割下来的嫩草扫成一堆,然后移到边上。

     “这是我的儿子,16岁不到,初中刚毕业,马上要去县一中读书。”咸丰县民益劳务公司负责人罗远红指着男孩告诉记者,“两个人一组,想偷懒都不行。”

搬迁户园区内就业

     罗远红的家原来在土司城内。2013年冬天,原本在东莞一家大型企业当仓库主管的他,得知唐崖土司城准备申遗的消息后,应邀回到家乡,支持申遗的前期工作。

     移民搬迁,工作难度非常大。罗远红一边为群众争取利益,一边为政府排忧解难,经常是深更半夜还在做群众工作,以踏实肯干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

     2015年3月,罗远红组建咸丰县民益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参与遗址管理处的劳务派遣活动。“民益,就是想让村民受益的意思。”罗远红说。

     “全靠管理处照顾,我们一家才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在夫妻杉景区停车场,身穿保安制服的王成义对罗远红心存感激。今年57岁的王成义老人没有成家,现在跟侄女王起凤一家生活。王家的老屋不大,田土山林也不宽,在唐崖申遗征地拆迁中获得的补偿款只有20多万元,安置区购买房屋补差价和简单装修过后,所剩无几。

民益公司经理罗远红督查消防安全工作

搬迁户在园区当保安

     “我在这里当保安,每月有1800多元;侄女在景区检票,每月也有1500元工资,都是按时上下班,和城里人一样……”王成义一家五口人现在居住的房屋有160平方米,是小区最大的一种户型,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为了让更多的搬迁农户有事做、有钱拿,罗远红把4个人就能干好的集镇环境卫生分成9段,安排9个人就业。“大家都说我傻,我也知道这样做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和管理的成本,但我愿意这样做。”在罗远红看来,“民益”的初心永远都不能忘记。

     唐崖遗址管理处副主任王明松告诉记者,管理处优先考虑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按照“以钱养事”的模式,通过公司化运作,累计录用遗址搬迁农民近100人,分别从事讲解、安保、环卫等景区日常工作,并先后开展讲解员、厨师、漆艺、驾驶员、西兰卡普等专项培训,新开办农家乐18家,客栈5家,解决就业150余人,既确保了遗址区的安全、整洁、稳定,也解决了部分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

叁:黄翠云:我们最大愿望是…

     唐崖大桥旁边,雄伟壮观的安置房耸立在唐崖河畔,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为旅游开发预留了发展空间。唐崖土司城址公园临时售票处就设在安置房的一楼,游客买票后从安置小区乘坐观光电瓶车进入景区,沿途视野开阔,花团锦簇,唐崖河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不同的景致,赏心悦目。

     在两栋安置房之间,搬迁户黄翠云的“唐崖小区便利店”算得上小区最热闹的地方,烟酒副食和各种日用品摆满货架,门口还搁着一张装有当地李子的簸箕。

黄翠云在便利店

     黄翠云告诉记者,他们家是最早响应政府号召从土司城搬迁出来的农户之一,当时是两个户头6口人,每个户头有20平方米的门面指标,每个人有40平方米的住房指标,“我们选了三套房屋和两个门面,买门面和房屋补差价花了20多万元。”黄翠云的儿子覃毅被招聘到景区开电瓶车,每月收入2000多元。

     “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土司城的旅游尽快兴旺起来!”黄翠云说,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都不多见,旅游开发搞好了,来玩的人就会多起来,便利店的生意就会好起来,搬迁户的生活也才会过得更好。

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


     在唐崖集镇,街道两旁的建筑全部进行了仿古改造,农家乐餐饮和旅游商品琳琅满目,不时有外地车辆进入集镇,打听土司城的去处。王明松说,“土司城申遗带动的各种经营主体不下百户。”

     集镇边上一处叫麻球厂的地方,几栋规划区内的房屋在今年夏天全部拆除。当地干部告诉记者,按照规划,这里将是唐崖土司文化产业园的换乘中心。

肆:世遗唐崖:这里种植着一个梦想

     咸丰县委、县政府围绕“全域旅游、5A咸丰”总体目标,着力将唐崖土司文化产业园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健康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设计了“一城一镇一公园,一堤一坝一通道,一路一廊一中心”“九个一”的项目规划。

     按照规划,咸丰县将在遗址缓冲区外复建一个土司城,把唐崖集镇打造成“以土司文化为魂以水为脉”的中国土司民族风情小镇,把遗址核心区建设成世界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生态河堤和水位调节坝,建成旅游大通道、旅游景观路和特色民居走廊,建成唐崖土司城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接待中心。“九个一”项目建设投资总额高达50亿元,拟通过招商引资实行独资开发,现已完成前期投入3.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2亿元,县旅投等市场主体投资1.2亿元,群众投入两千万元。


     今年7月,咸丰县人民政府与恩旅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就收购事宜与指挥部、国投公司等单位举行了几轮磋商。计划首期推进麻球场、黄家坝、遗址公园三大组团建设,重点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博物馆、周边民宿及其他旅游综合体,沿河两岸古街、文化广场、风雨廊桥,遗址公园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及文创项目的开发。

     假以时日,这恩施州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必将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和全域旅游引爆点。

-END-

文       稿 | 李维君

编       辑 | 唐   唐

上一篇

唐崖土司城,到底是怎样一座城?

下一篇

“星斗山利川红”入驻天津市河西区消费扶贫馆——恩施馆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