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恩施扬琴,恩施丝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 地方百科 2022-03-09 22:14:27 4142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清朝后期以湘剧、南剧、楚调和民间小调经乐师揉合而成。主要流行于恩施、咸丰、宣恩、来凤、利川等地,是湖北地方民间小曲中重要曲种之一。

      恩施扬琴历史上主要是文人雅士自娱自乐的雅乐说唱,无固定专业艺人和职业专班,恩施扬琴有“三不一友”的说法,即不闹堂、不坐馆,不向公众公开演唱,只以琴会友,相互酬唱。

      恩施扬琴音乐分板腔曲牌、歌谣曲牌、民间小调、器乐曲牌等四种。整个表现形式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腔主要是“正宫”和“二六”,以后吸收了“楚调”和南戏中“西皮”、“二黄”部分唱腔,唱词也常由琴友中善文者自编,曲调婉转,抒情性强,表现力十分丰富,现多搬上舞台,直接面向观众演出。
      恩施扬琴曲目众多,传统曲目多取自东周列国、三国、水浒、红楼梦等传奇故事,代表曲目有《大宴》、《水漫金山》、《黛玉葬花》等,现代新编曲目主要有《白求恩赠刀》《脚印》《修诏》《伯牙抚琴》、《黛玉葬花》、《琵琶记》、《怒沉百宝箱》等。

      恩施扬琴唱词以七字句(二、二、三)与十字句(三、三、四或三、四、三)为其基本句式,如《水漫金山》为“七字句式”:
鸳鸯织就比翼飞,
云海天涯不分离。
刁人裁剪各东西,
何月聚头再相随。
      又如《修诏》中的“十字句式”:
耳听得谯楼上初更鼓震,
叫一声伏梓童细听朕云:
快与王取白绫锦袍一领,
待寡人修血诏赐与董丞。
      除“七字句式”与“十字句式”两种基本结构形式外,也有“五言”与“杂言”句式。“七言”与“十言”多存在于板腔体曲牌之中,五言与杂言体,则多见于歌谣体曲牌及民谣小调之中。

      恩施扬琴的演唱,不搭台、不化妆,无表演,多在夜阑人静之时,于深宅、古庙中演唱。演员自操乐器,围桌而坐。曲目按生、旦、净、末、丑、副、杂递唱,剧情进入高潮或煞尾时,众人合腔渲染气氛。
      “恩施扬琴”演唱者各持乐器(也有不持乐器的),扬琴居首,称为“坐统子”,余者有碗琴、二胡、三弦、月琴、京胡、鼓(竹节做成)、尺,称其“八音”。

      有文字可考的传统曲(剧)目,约有150多个,经常演唱的有60多个,其中有历史题材的(如“三国”、“三厢”、“红楼”戏),有唱民间故事等。
      “扬琴”在恩施的流传中受方言语音影响,带来了四声上的变化和声腔上的变革,特别是在传唱中与恩施民歌、戏曲相融合,使它具备了浓厚的地方气息,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它虽传自异乡,艺人们却说“恩施扬琴是恩施土腔”。

      国家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9项传统文化艺术榜上有名。
      入围的9个项目分别是:巴东县的“长江峡江号子”,利川市的肉连响,咸丰县、来凤县的南剧,恩施市的“恩施扬琴”,恩施市的灯戏,恩施市、鹤峰县的傩戏,宣恩县的“薅草锣鼓”,鹤峰县的“土家族打溜子”,来凤县的“土家摆手舞”。
      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恩施市申报的“恩施扬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获得“恩施扬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方百科

上一篇

恩施利川石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

​利川制漆技艺“坝漆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名录!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