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天主教堂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恩施市沙地乡中街。1904年“施南教案”发生后,法国传教士用清政府的赔款修建。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458平方米。该教堂是中国民众反对外来宗教侵略的重要实物例证。(第五批)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比利时籍神甫戈氏、潘氏和华籍神甫栗林泉(湖北利川人),来恩施鸦鹊水传教,修建天主教堂于韩家铺子坎上。翌年,法国天主教鄂西南郊区主教德希圣到沙地传教,在沙地镇李文甫家设临时会堂。1904年,“施南教案”发生,原会堂被毁,清廷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派张之洞负责处理,杀害了向燮堂等12人,还认赔款白银14.5万两。翌年,天主教宜昌教区以此款一部分,在沙地、花被、麦淌、楠木园修建教堂,沙地教堂规模最大。
沙地天主教堂为一西式教堂,1911年,比籍教士闻显举再度修造。总堂设于楠木沟,仍隶属宜昌比籍教区,下设大花被、小花被、夏村坝、玉峰山、麦子淌、新塘、茆子山、土地塘堂等八个分会,共有教徒1200人。至1949年为止的40多年中,经历了四任神甫,仅发展教友百户左右,教友平时的主要宗教活动是在礼拜日和圣诞节做大礼。
沙地天主教堂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是恩施市迄今保存下来的少有的建筑规模较大、现状较完整、原貌依旧的西式格调的宗教建筑。这里,曾于1904年发生过轰动清廷的“施南教案”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9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该教堂的砖石墙体、柱、檩、椽、架、檐等都保存比较好。但因雨水渗漏,天花板凸陷严重,檐口竹制望板朽燥碎多处。
调研期间,省文物局领导要求,沙地天主教堂历史悠久,又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州市文物保护部门要在文物保护维修经费上予以支持,要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尽快让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其价值。
沙地天主教堂建筑风格极具西方色彩,在布局和屋顶装饰上也吸纳了恩施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堂是恩施市迄今为止唯一保存的建筑规模大、现状完整,原貌依旧并在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西式格调天主教堂。
向燮堂(1865—1904年),沙地乡龙角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天主教传教士在沙地开设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7月17日,法国传教士德希圣主教游览沙子地,教士德希贤、董明德及教民贾澄清等随同游览。路经花被时,农民向新元由于好奇,立于路旁,欲观外国主教相貌。教民贾澄清认为他亵渎了主教,连打他几耳光,扬言要送到县衙法办。向新元赔礼道歉后,贾澄清仍百般刁难,围观群众十分愤怒,在向燮堂的率领下,与德希圣说理,争辩中,相互推搡、扭打起来,当场打死法国主教德希圣、教士德希贤、董明德、教民贾澄清等7人,烧毁教堂神器和李家柄等教民的房子。
教案发生后,向燮堂等10人被清政府缉拿,先后在恩施、宜昌等地遭杀害。鄂西群众敬佩向燮堂反对帝国主义的英雄气概,编有《燮堂歌》:“正月里,喜洋洋,燮堂练兵又造枪,清兵见了像筛糠”;“六月里,雾茫茫,主教神甫上杀场,呜呼哀哉见阎王”。
9月30日,中法签订《施南教案协议条款》,清政府以14.5万两白银“赔偿损失”,一年之内再建两座教堂。沙地天主教堂和向燮堂墓,分别位于沙地集镇和龙角村。
建国后,沙地区公所将当年向燮堂率众怒杀洋教士的地点楠木沟石桥命为民英桥,以此纪念向燮堂。并在桥边立有一座四方形石碑高八尺,详细记载当年与众土家儿女怒杀洋教士的过程,并大书“民英桥”,供过往行人瞻仰。
来恩施,不熟悉,扫码二维码来微信找我们
Copyright © 2020-2022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1018034号-1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