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州城址由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的古施州城楼城墙遗址和位于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周河村的柳州城遗址组成,两地相距3.5千米,占地总面积达3.3平方千米。
古施州城楼城墙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占地4.5万平方米。城墙依山形地势,用方石、桐油、石灰、糯米制浆的方法垒砌而成。现存西、南门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墙。
柳州城遗址是南宋时期施州的重要军事驻地,是抗元斗争的军事城堡遗址。柳州城用石块与土垒成,依山梁脊依山势修筑城墙,尤以西、南段城墙保存完整,墙体上的女儿墙基本保持原状,现保存城墙约长6500米,宽3.5米,最高处达1米。还保存有四城门遗址、石刻、马道、校场坝、将军坟、哨卡等遗迹。
施州城址是历史中央王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标志与载体。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角亭街道:六角亭街道办事处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老城区,东经109°58′,北纬29°50——30°29′,是恩施市城区重 要组成部分。东与舞阳坝街道办事处隔清江河相望,南与芭蕉侗族乡接壤,西与屯堡、白果乡毗邻,北与小渡船街道办事处相连。所处地形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域,境内山丘连绵,群山环抱,沟壑交错,海拔最高1125米,最低380米,相对高差745米
施州古城的修建源于南宋末期抗击元军的军事活动,没有选择建在鄂西山区内珍贵而稀有的平原上,而是将城墙建在陡坎上,坎外为高出溪沟约40米的陡坡地,城墙由之愈高。后来明清在宋城基础上把夯土墙改为砖墙,就是今天看到的城池形制了。
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周河村、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六角亭老城区。
面积:施州古城墙从北门河坝(原北门古城墙)到东门大桥(原东门古城墙),再沿着六角亭到南门、西门古城墙,周长7里,形成一个不规则圆形城池,占地总面积0.6平方公里。
布局:
三山四水拱卫着古城,三山包括摩天岭、凤凰山、五峰山,四水有清江、芭蕉河、高井河、高桥河。
施州城的城墙形制比较少见,城门即没有瓮城,四城门也不对称,而是依山形地势而建,另外在城墙开口处建有石级阶梯。
依山而建,西、南高处达山顶,东北低处临清江,从南往西北,则依山挖成陡坎状,陡坎即为城墙壁,外侧加垒石块,外看城墙高垒,壁垒森严,城内则是人行巷道,城外以江河、溪沟为堑壕(护城河),与平原地区高高的城墙、深挖的护城河相比,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湖北省仅此一家,全国少见。
依山而建的城市街巷,特色明显。城内依势而建纵多而短、横少而长的街巷,街巷两旁有传统民居、古井、名人故居。城市排水顺势就坡排入清江河和西门河中。城中有山,山上建庙。
城墙:施州城墙遗址始建于宋,原为土城,明洪武十四年施州卫指挥使朱永建砖石城墙,周长七里,设串楼警铺及四城门,历经元、明、清各朝扩建与维修,东北两城楼、城门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现西、南城楼及城门保存完整。
南门城外的清江
东城墙遗址
价值:作为古代山区城池的活标本,施州古城的建筑形制湖北省仅此一家,全国少见;作为宋代抗元军事寨堡,时间久远,保存“土城”文化意义,遗存丰富。
Copyright © 2020-2023 魅力恩施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12378号
网站地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