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灯戏

2022-01-11 19:28:18

恩施灯戏起源于川东灯戏,最早在清代乾隆年间由四川传入恩施地区。在恩施州的湖北恩施、利川、宣恩、咸丰、建始、来凤等县市流行,其中以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为有代表性。

恩施灯戏的唱腔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组成。它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民间传统剧种。于2008年6月,恩施灯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灯戏又被俗称为“唱灯(儿)”。它是恩施州土家族人民广受喜爱的地方戏剧之一。起源于四川灯戏,然后在恩施地区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由于地理原因,四川灯戏流入恩施,并与当地的习俗文化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恩施灯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演特色。

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是流行于中国湖北省鄂西地区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它主要在恩施、利川、宣恩、咸丰、建始、来凤等地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恩施灯戏的主要声腔是梁山调,它融合了唱腔和戏曲表演的特点,同时也带有浓厚的鄂西民歌风格。在伴奏方面,恩施灯戏通常使用花锣鼓和胡琴来作为音乐伴奏。

恩施灯戏的唱腔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有正腔和小调。而在唱词方面,一般采用七言对偶式,句式有二二三和十字句。恩施灯戏属于单本折子戏的表演形式,它的角色行当主要分为小生、小旦和小丑等三种。这种表演形式的突出特点是“三小”,即“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恩施灯戏的剧本多以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为背景,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

恩施灯戏的服装和道具相对简单,演员通常只需要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和一把剑等,没有太多繁琐的舞台装置和布景。演员人数较少,一台表演通常只需要一男一女的角色出台,最多不超过四人。器乐方面,文场表演只需要一个人用胡琴伴奏,而武场表演则增加了鼓和锣等乐器。恩施灯戏的演出场地没有特殊的要求,可以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

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其叫法和演出目的有所不同。在新春元宵佳节,人们称其为“贺新灯”,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而在清明祭祀时,被称为“清明灯”,用以祭奠祖先。此外,在寿诞祝寿、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等喜庆场合,人们称之为“寿灯”或“喜灯”,用以祈求吉祥和幸福。而在烧香还愿、崇神祭拜时使用的则是“公灯”。

恩施灯戏现在共保存有112个剧目,这些剧目主要来源于四个渠道。首先是传统剧目,如《吴豆拜年》和《雪山放羊》等。其次是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的剧目,比如《薛仁贵打摩天岭》等。第三种是川剧、南剧移植和改编的剧目,例如《山伯访友》等。最后是自解放以来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比如《小说媒》和《拦算》等。2008年,恩施灯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恩施灯戏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为了获得新生,它需要与现代内容相结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不断传承文化的精髓。这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恩施灯戏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恩施灯戏

恩施被誉为“灯戏”之乡,其灯戏唱腔主要分为正腔和小调两大类,常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胡琴伴奏,演唱时使用恩施方言。灯戏有着四个显著特点首先,服装道具简单,演员只需穿一套官衣、戴一顶纱帽,配上三副口条和一把剑即可;其次,演员人数较少,一般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登台演出时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四人;第三,器乐参与较少,文场只需一个演奏者演奏“大筒子”乐器,而武场则需要增加鼓和锣的伴奏;最后,演出场所不拘一格,不论是院坝还是戏台都可作为演出的场地。由于其独特的特点,灯戏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白杨坪镇历史上就有土家、苗、汉等多个民族居住,这里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的灯戏剧目除了代表剧目《山放羊》外,还有《双拜寿》、《吴豆拜年》、《落店招亲》、《大说媒》、《小说媒》等数十个剧目,多次参加州市的演出并获得好评。无论是男女老少,当地人常常在田间地头或是饭后茶余的时候哼唱几句以自娱自乐。因此,白杨坪乡被称为恩施的“灯戏”之乡。

鼓励一下博主吧
15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