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喜花鼓

璐璐
2022-01-11 19:59:32

《喜花鼓》又叫“打花鼓子”,是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执政期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土家姑娘出嫁后在婆家怀孕生育了男孩,叫做喜得“贵子”,生了女孩为喜得“千金”。土家人把人的出生看作是天下第一位的头等大事,小孩诞生标志着有了继承人,双方的家庭家族都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庆贺。

喜花鼓简介:


建始喜花鼓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建始县三里、高坪、红岩一带。民间老百姓生了小孩,双方家族皆大欢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载歌载舞,隆重庆贺,当地人将这种唱歌跳舞的形式称为“喜花鼓”。

喜花鼓的表演在民间十分随意,长帕子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其他道具如草帽、芭扇、扫帚等均可。其伴奏乐器以打击乐为主。

打“喜花鼓”时,除唱当地流行的民歌外,亦有大量即兴编词。看见什么唱什么,连说带唱,词句简单。

据考证统计,打喜花鼓时唱的民歌有很多,代表性的有《黄四姐》《闹五更》《郎爱姐好人才》《探郎歌》《货郎歌》《螃蟹歌》《单身汉歌》《青蛙歌》《结婚歌》《十送》《十绣》《十爱姐》《十写》《十想》《猜字歌》《赶猎号子》《夸妹歌》《采茶歌》《二人相交要长久》《桑不缠柳柳缠桑》《思妻歌》《升匾歌》《远幺姑》《儿多母苦》《世人苦》《这山望着那山高》《太阳落山四山红》《夫妻恩爱到白头》《只盼快些起东风》《怀胎歌》《玻璃灯盏挂堂前》《苏州打货杭州卖》等等。

在这些民歌中尤以《黄四姐》最为著名,是每次祝米宴上的必唱曲目。由于易记、上口、幽默、风趣,人们特别喜爱。因此,《黄四姐》在建始县三里坝的周边乡镇广为流传。喜花鼓《黄四姐》还走上了省级和央视舞台,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受到了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喜花鼓视频:


来源:中国建始网

喜花鼓文化:


喜花鼓所唱之歌,多为当地广泛传唱的民歌。歌词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即兴创作。喜花鼓的音调活泼、轻快,口语化的韵调旋律,折射出音调与方言的紧密联系,其演唱形式多样,有一领众和的,也有对唱,独唱的。

流行全国的《黄四姐》为喜花鼓音调的代表作品,喜花鼓亦可边唱边舞,其舞蹈动作简单,以同边上步扬袂为主要动作,以四人穿“豆腐架”变化调度,一拍一步,即兴发挥。

喜花鼓的民俗意味浓郁,扎根于土家族的文化土壤,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及豁达、坦荡、诙谐、幽默的民族性格,是土家族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

文化遗产 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做一个文化爱好者,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建始喜花鼓

鼓励一下博主吧
20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