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利川七孔子崖墓

编辑: 魅力恩施 2021-12-16 12:57:49 180

七孔子墓崖,文化旅游景点。

七孔子墓崖介绍:


七孔子墓崖在建南镇北偏西2.5公里南河东岸的一堵红砂崖上,古人开凿有7个作为墓穴的石窟,称为七孔子,又称"仙人洞"、"蜕皮洞"。

七孔子距建南河水面约20米,距崖下公路约10米,分上四下三两行排列,上下排距1米左右,除上排有一窟相隔3米外,其余窟距在1米以内。石窟呈正方形,边长1米左右,进深约2米;只有一窟呈长方形,长近两米,深不足30厘米。所有石窟开凿精工,有的窟门还刻有图案。

利川七孔子崖墓.jpg

这些崖墓高悬于峭壁之中,墓门呈正方形或长方形,部分崖墓刻有图案。据介绍,这样的墓葬形式反映着利川古代土家人的奇特葬俗。土家人在石壁上穿凿洞孔作为墓室,用来安放逝者。目前,当地发现崖墓十余处

悬崖峭壁上有7个大小不等的岩孔,里面曾是古代巴人崖葬的墓,距今约2000多年。因有7窟,故当地人称“七孔子”,又称“仙人洞”、“蜕皮洞”。“七孔子”高离地面10余米,分上四下三两行排列。除一孔为长方形外,余皆近正方形。各孔之间,行距、孔距均为1米左右。正方形孔室顶呈穹隆形,中高大约在1.1米,边高在0.8米左右,室宽1.4米。所有石窟凿工精湛,有的窟门还刻有图案。关于这七个洞的来历众说纷纭,为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当地传说,古时老人临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经七昼夜"蜕变",返老还童;无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昼夜而亡。曾有村民从窟内取出船形槽棺,内装人体骨骼。后经文物普查,又从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长仅70余厘米,内装成人人体骨骼。由此证实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体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烂后,将部分大骨拾回洗净,再放入小棺内安置于石窟中。

在建南河沿岸的石壁上,已发现崖窟墓葬14处43个,这是研究地方民族历史及古人葬俗的极好实物资料。

当地传说,古时老人临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经七昼夜"蜕变",返老还童;无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昼夜而亡。曾有村民从窟内取出船形槽棺,内装人体骨骼。后-物普查,又从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长仅70余厘米,内装成人人体骨骼。由此证实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体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烂后,将部分大骨拾回洗净,再放入小棺内安置于石窟中。

在建南河沿岸的石壁上,已发现崖窟墓葬14处43个,这是研究地方民族历史及古人葬俗的极好实物资料

据研究,七孔子悬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当时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古人就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作为葬身之处,以示趋吉和尽孝之意。

悬棺葬的表现方式经专家归纳有七种类型:一是“木桩架壑式”,将棺木一头置于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头则架于绝壁的木桩之上。二是“天然洞式”,将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后置棺其内。三是“人工开凿横式”,人工在临江的崖壁之上开凿长方形横龛,大小宽窄以容一具或两具棺木为宜。四是“人工开凿方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宽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内。五是“悬崖木桩式”,在临江崖壁上开凿横向2至3个小方孔、嵌入木桩,然后置棺其上。六是“崖礅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稳度大,或称“岩礅”或“岩缝”,将棺木置入其内。七是“岩缘式”,在海边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狭窄岩缘,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文化巴人尊敬死者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不同地区,人们的丧葬有过不同形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巴人聚居的峡江地区就已出现悬棺这一丧葬形式。“弥高者为贵”,古代巴人认为对死者安葬得越高,越能体现对死者的孝敬,并且可以在今后的时间里不需要再行祭奠。于是将死者的尸骨置于木匣内,或将尸体置于棺材内,安放在高处。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之间。

利川七孔子崖墓1.jpg

悬棺之谜


这些悬棺是如何“飞”上去的?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凿路将棺材搬上去然后再将路毁掉;第二种认为是趁涨水时将棺材送上去;最后一种观点,用木制绞车、绳索、定向滑轮等工具,把棺材吊进去。

据资料记载,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并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有论者指出,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悬棺葬民族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所以要说已经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如今,遗留在三峡各地的悬棺虽然仍是一个千古悬疑,但它作为一道旅游风景,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已成为三峡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南崖墓:


建南镇:建南镇位于东径180°23′—180°35′,北纬30°18′—30°35′,地处利川市西北边陲。东南与本市谋道,汪营接壤,西北与重庆市万州,石柱相连,所辖国土面积30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2.46公顷,其中水田2320.73公顷,旱地2791.73公顷。海拔高度589-1704米,呈低山、二高山、高山立体分布

上一篇

利川甘溪山森林公园

下一篇

利川石龙寺

文章分割
利川七孔子崖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