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舍米湖摆手堂

水轻摇
2021-12-21 14:51:20

舍米湖摆手堂是湖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的舍米湖村。舍米湖村坐落在鄂湘渝三省市的交界处,被誉为国家级的“摆手舞艺术之乡”和“湖北旅游名镇”。这个村落以其古朴古香的吊脚楼、挺拔的金丝楠木和原生态摆手舞而闻名,拥有浓厚的艺术和土地氛围。

舍米湖摆手堂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四周环绕着石墙,由山石砌筑而成。大门位于院墙正中,带有牌坊的风格,由两立柱和横楣组成,全部采用长方形石条砌筑,立柱和横楣的接榫处镶嵌有半月形石齿。在大门和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甬道,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种植了五株高大的古柏树,既增添了幽静氛围,又方便挂上红灯以用于跳摆手舞的表演。神堂的墙壁也是由石块砌成,上面覆盖着黑色的瓦片,没有华丽的雕梁画栋和斗拱,显得简单厚重,朴实无华,与其他佛寺和道观完全不同。神堂内供奉着土家族的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的塑像。神堂旁还立有两座古碑,分别是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修建舍米湖摆手堂时所立。

舍米湖村是一个保留着丰富土家族文化的村落,不仅有摆手舞,还有跳麻舞、唱山歌、织土花铺盖等习俗。全村有600多名村民,全部为土家族,每个人都会跳摆手舞。村里有着深厚的土家文化基因,并且通过摆手舞堂、音响墙、土家村等独特的聚落形式,将崇敬、摆手、开心和谐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村里有许多擅长摆手舞的人,舍米湖摆手舞队还多次出国展演,并在中央电视台、湖北省电视台等媒体上受到多次报道。

关于舍米湖地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舍米湖地质和水源非常好,曾经向皇上进献过上好的稻米,所以叫做“舍米糊”,意思是舍去好米进贡,自己过上好日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土家语,“舍”是猴子的意思,“米”是多的意思,说明以前这个地方有很多猴子,所以叫做“舍米湖”。还有一种说法是,“舍米湖”是土家语的地名,但是“舍”是土家语中“美丽”的意思,“米”是“火”的意思,形容这个地方宽敞向阳;“湖”是平缓的山坡。所以,“舍米湖”的含义是漂亮向阳的山坡。通过对舍米湖地形的考察,可以发现梯田层层,物产丰饶,村寨古朴,这应该是“舍米湖”地名的本义。

舍米湖摆手堂作为湖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舍米湖村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摒弃华丽的建筑风格,摆手堂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的品格,以及对土地和祖先的崇敬之情。这里的摆手舞艺术已经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成为舍米湖村的骄傲。

来凤舍米湖摆手堂

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舞蹈,舍米湖是摆手舞重要的发源地。在舍米湖村的北面山坡上有一座古摆手堂,也被称为“神堂”,里面供奉着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的塑像。这座石碑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维修时立起的,被考证为土家地区现存最早的古摆手堂。

然而,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全国战乱不断,作为土家人聚居的武陵山区也成为了强盗肆虐的区域,“一脚踏三省”的舍米湖村更是战火纷飞的重灾区,人们连生命都无法保证,谁还有心情跳舞呢?因此,摆手舞在土家人的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

直到1956年,卯洞民族文化馆的干部陆训忠和李逢贵到河东舍米湖村进行采风时,发现了一座名为“神堂”的古建筑。根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这座祠堂就是用来摆手祭祖的地方。于是,陆训忠和李逢贵请来了彭荣梓、彭祖裘和彭昌义这三位老人展示他们的摆手舞技巧,他们认为这个舞蹈既朴实又有力,粗犷而又清新,是一种难得的民间舞蹈。因此,他们以这三位老人为师,开始传承和发展摆手舞。

来凤舍米湖摆手堂

摆手舞是一种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它通过舞蹈动作来反映土家人的生产和生活。其中狩猎舞表现了狩猎活动和模仿禽兽的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农事舞则主要展示了土家人的农耕活动,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蛇”、“插秧”、“种包谷”等舞蹈动作。生活舞则涵盖了“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十多种动作。过去还有军前舞和酒会舞,但是现在这些舞蹈动作已经失传。

土家摆手舞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以挖土、撒种、扫地、拉弓射箭等农事和狩猎活动为主题,具有鲜明的生产和生活气息,以及朴实和原始的特点。村民们在喜庆、丰收和节庆时会跳起摆手舞来庆祝。1956年,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潘光旦在调研土家民族文化时发现了村民跳摆手舞的情况,并将其写入了调研报告,从而使世人开始了解这一舞蹈。

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队曾多次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武汉国际旅游节等重要活动,并获得了多个奖项。我县已成功举办两届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使摆手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现已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鼓励一下博主吧
22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