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鱼木寨上土家族奇特的墓葬群

编辑: 湖南写作微刊 2022-02-28 12:48:53 1299

 作者简介


申解生,笔名羊角、清江河、岳麓解哥,网络、微信、博客名夕阳愁容。一生喜欢阅读,痴心酷爱文学,已出版文学著作多部。

鱼木寨上土家族奇特的墓葬群

作者申解生 

仲夏时节,我从利川市区出发,60多公里的路程,颠簸了两三个小时才到达这座孤山古寨。从古至今,若要进入鱼木寨,唯有两条险道:三阳关与亮梯子。作为老年游客,那令人胆战心惊、魂飞魄散的亮梯子是不敢“问津”的。于是,我进入鱼木寨的通道别无选择,唯有三阳关。 

三阳关是一条铺着大小碎石的山路,两侧是悬崖绝壁,近寨处赫然耸立一座青石修砌、高达5米、形似堡垒的关卡。寨堡正面,开有一扇可供进出的大门,门额横排正楷阴刻“鱼木寨”3个大字。一路上,寨子里有茂盛的绿色松树和竹子。村民来来往往,从寨子的深处偶尔传来公鸡的打鸣和狗叫声。在寨子外面的山脊上,这里低矮平坦的地方大部分是耕种的梯田,时令作物长得旺盛喜人。这里视野十分开阔,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寨内相对平坦的地势遥相呼应。据有关资料统计,鱼木寨面积6平方公里,有100多户人家共600多位村民。寨内静静的,少有行人往来。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鱼木寨还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呢。         

我来鱼木寨的真正目的,是来观赏这里奇特的土家族墓葬的。导游说,因为今天的时间不是很充足,那就先去观看古墓群,然后再去欣赏民居和民俗。导游的建议正与我不谋而合,因为来之前曾做了些攻略,也看了一些博友们拍的照片,了解这古墓群,特别是那些石制墓碑正是鱼木寨中的一奇,被誉为“民间十三陵”。

导游说,明代以前,鱼木寨人死后或置之天然野穴,或埋于人工洞中。清代以后,碑屋以及生基、大型石碑土坑墓在鱼木寨上大量出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所谓生基,就是人未亡而先将自己的坟墓修好。所谓碑屋,就是将先人的坟墓安葬于后人居住的堂屋之中。人鬼同屋,阴阳一体,既是先人的坟墓,也是后人的住屋。今鱼木寨上所存大型墓葬多数为墓主生前亲手所建。鱼木寨上现存大型墓碑共9座。最早建成于清道光十五年(1853),多数建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形制奇特,精雕细刻,在国内实属罕见。       

来到祠堂湾,于清同治五年(1866)建成的成永高夫妇碑墓便展现在游客面前:三门二院,占地110平方米,俨然一座宫殿。墓碑四周建护墙,前墙雕花栏杆,长8.2米,高1.1米。后墙起垛,依地势拨高三层。左右开侧门进入墓院,左名“自在宫”,半圆门顶,门楣浮雕“迎亲图”或抬桥,或鼓吹,构图造型与当地风俗相同。门内额刻“千秋乐”,浮雕“双凤朝阳”,线条细腻流畅,构图新颖。右门与左门对称,外额刻“五龙捧圣”匾额,匾中阴刻“逍遥亭”三字,匾下浮雕“荣归图”,人物或扬鞭走马,或举旗扬幡,气氛热烈,形态逼真。门内额阴刻“万年芳”,浮雕凤凰牡丹及打虎图,刚柔并用,相映成趣。整个墓院青石铺地,中间以石墙隔开,前廊后院,气派大方。间墙正中建门楼,飞檐三层,额刻“双寿居”,肃穆庄严。门侧两厢呈八字形展开,草书阳刻“福”“寿”两个大字分列左右,一气呵成,技法圆润。门后额阴刻“藏寿”,两厢刻诗词及神人变化形象,天上人间,手法浪漫。后院两侧依护墙各立墓志一通,记叙成氏沿革。正碑“窀穸堂”4柱3层,通高5.2米,总宽5.3米。底层镂空,墓主姓名、碑序、诗词等文字,掩于镂空花窗之后。碑上二层,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风物,总数多达100余件,整个墓碑富丽堂皇,美不胜收。导游说,在成永高夫妇碑墓上,仅变形龙雕即多达70余件。  这座墓碑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其飞檐与碑身上饰有大量的龙形图纹与雕饰,这在晚清可是大逆不道、得诛九族的行为,这墓的主人可真算得上是胆大包天的主了。不过,这鱼木寨天高皇帝远,地势又如此险峻,想那官家也奈何不得这里,只能任其随心所欲了。

土家人信奉“死者为大”,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让路。宗族内将祖坟墓地看得很神圣,风水师的话被视为神灵。向梓墓地就是因为当时风水先生为他做卦时,指定的地方是他佃房家的堂屋,佃户被迫搬出,移住在侧面,堂屋成了碑屋。在向老爷死后,人鬼同屋,其佃户就成了他的专门守墓人。


在寨中的一片树林中,孤立着一座四柱三间三重楼阁式的石牌坊,四周并无象“双寿居”一样的墓墙墓院。这座牌坊于柱、枋之上遍布浮雕与镂雕,图案多为奇花异草,凤鸟瑞兽,更有许多戏文人物,真是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此牌坊中有两处别样的精彩,一是坊中一门,门内两侧壁上各雕有一童子与书生立于案几之上,门内穹顶之上,双狮拱卫之间是一八卦图形;最特别的是牌坊之后,为一立柱,立柱的正面为一如意佛,双手展着一幅书有“一团和气”的卷轴,而立柱的左右面则各书有“寿”与“福”字,待看清柱上“向母阎孺人墓”的字样,才知此柱乃是墓碑,如此形制的墓碑还是头一次见着,实属奇特,这墓正是第二座我要看的古墓:向梓夫人墓。


  再细看牌坊,发现其与“双寿居”不同,正面中枋额间红砂底上阴刻着“诰封”字样,这应该是皇上对官员及家人的封赏啊,难道向家曾经有人在朝为官?


果不然,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向梓夫妇有子,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夫妻受朝庭“膺彤廷宠锡”,赐赠向梓九品封典,故其妻阎氏也得“诰封”。

离向梓夫人墓不远便是向梓之墓。清代后期,鱼木寨成氏巨富,向氏权贵。当成永高耗巨资自建“佳城”之时,向梓亦大兴土木,“自己丑秋兴工,丙寅夏竖立,丁卯岁完竣,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为自己及其妻营造碑墓,并与成永高夫妇墓碑同时于同治五年落成。向梓生前“秉性嗜钓,适情山水,有隐居之乐。其妻阎氏教子相夫,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锡”,赐赠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墓碑四柱三层,碑前抱厦与正碑连为一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皇恩宠锡”匾额。全碑金漆涂饰,远望俨然一座五彩楼阁,形制十分奇特。碑上雕刻丰富,文字尤见功力。“鱼目常醒临吉壤,螺峰层出拥佳城”;“秋信渐高红树老,日光忽暮白云封”;“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啸傲寄烟霞”;“数声蛙鼓传江岸,万点萤灯绕夜台”;“溪号大龙彼是当年发迹地,寨名鱼木此为异日返魂乡”。上述楹联多出川东文人之手,对仗工稳,写景抒情,意境高远。


  寨中有年头的老房子存世已然不多,且散于寨中各处,导游就近带我们去了一处被称为“六吉堂”的老屋,该屋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国九年,四合院式,院坝中地面皆用规整的块石铺就,堂前有一廊亭高耸,飞檐翘角,而两厢木楼之上也有精细浮雕。说实话,这样的老屋在我眼中并无特别之处,但老屋前廊阶壁左右各嵌石刻一条,其上阴刻的是寨中一宝:《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立于条石之前,逐字逐句,细细读来,只觉得其言句句在理,字字泣血,情真义切,饱含着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们继续寻访古墓,一边走,导游一边给我们讲述关于鱼木寨中诸多古墓的来历:清代后期,鱼木寨四大家族中谭氏衰落,成氏巨富,向氏权贵,成、向两家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家的福地,成氏以成永高夫妇的“双寿居”为代表,而向氏则以向梓夫妻两人的墓为代表,事实上,其间建造的福地有很多,可惜许多都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了……

离开墓葬群的路上,导游告诉我们,千百年来,鱼木寨有一个规矩,逢年过节必须要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送钱。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还要在每年大年三十晚,在祖坟上点蜡烛或煤油灯,这叫“送亮”,为的是让他们能看到回家的路。土家人的传统是,“生贺喜,喜贺死”,对生前的居住并不讲究,却对死后的安息之室十分注重,以为后世的庇荫和积福,也认为“长寿”和“善终”都是顺乎自然的,对人生很达观,也很从容。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完成了对人生的全部诠释。鱼木寨的人都相信,人死之后不是去了阴深之地,而是进入快乐之乡,这里的墓葬处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对死亡境界的想象和祖先崇拜的思想,使他们对亡故的长辈格外精心,即使穷尽家财、举债度日,也要修建恢弘富丽的墓葬。他们还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死后仍然会保佑和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家居紧靠祖墓使他们倍感安全和吉祥。人们不禁慨叹,这一套简洁的风俗,就完成了西方连篇累牍的哲学神学人类学等等千百年来都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解困,这真是了不得呵。

游览归来,我在想:今天的鱼木寨,虽然早已失却往昔那据险以守的战争防御功能,但它作为一处难得的人文遗迹,却传递着一种刻有土家族烙印的奇特的文化符码。走在仿佛没有尽头的青石板上,脚步声清脆而悠远。我深深地感受鱼木寨的天然妙成、古墓葬的幽幽神韵、青色石的精美别致、土家人的独特习俗以及他们既封闭内敛又开放进取的山寨精神……这一切,在我眼里凝为两个字——奇特!


转载文章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注明出处!一切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

图片出处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与平台联系。

上一篇

利川鱼木寨:万丈悬崖上的绝世古寨

下一篇

鱼木寨:建在绝壁上的千年古寨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