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

恩施特产: 来凤大头菜

恩施特产: 恩施麻鸭

恩施特产: 巴东玄参

恩施特产: 巴东独活

恩施梭布垭的女儿会,三代人的情人节

编辑: 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 2022-02-27 10:56:23 2400

恩施梭布垭的女儿会,三代人的情人节

六月的夏天,北半球的太阳当空照射,热浪一道接着一道,空气中都弥漫着烤焦的味道。但是在梭布垭石林,却是另一番景象:峡谷飞流,绿树成荫,丝丝清凉,沁人心脾。已过古稀之年的陈老汉,坐在“情人伞”下面,回忆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8年,风华正茂的“小陈”,响应“上山下乡”的要求,来到梭布垭地区。那年的农历七月十二,他接触到一个陌生的词汇“女儿会”。尽管是在非常时期,他还是听到了悦耳的歌声。就在那天,他遇到了一个淳朴的土家女儿,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时光飞逝,2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陈”和土家女儿,早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老陈,亲自带着自己的儿子,在女儿会上,邂逅了一位土家姑娘,开启了一段新的姻缘。
现在,女儿会又将如期而至,陈老汉的家庭,似乎也延续了“相遇情人节”的光荣传统。家族的第三代——他的孙女,也想参加今年的“女儿节“。一年又一年的“女儿节”,就这样穿过历史的尘埃,见证了一对对青年男女,相遇相知,相爱相亲。
恩施土家“女儿会”源远流长,相传,在很久,这儿地远山深,男女之间是没有拘束的,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爱情、私定终身,尽情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生活。后来,有十姓人从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窑,他们分割居地,挽草为界,搭棚建屋,立户创业,号称“十个棚”。到了明代末年,十姓之中的薛姓有一人被推为“乡士”。薛姓多女少子,平时严守闺门,不许女儿外游,婚姻由父母包办。
有一年,薛乡士到山外远游,于七月十一日回到家里,全棚为乡士大办筵席,庆贺他云游归来,薛乡士很高兴,一边饮酒,一边畅谈沿途见闻,酒酣兴尽之时,把他最钟爱的幺女珍妹唤至身旁,吩咐道:“明天就是月半节了,一早,你和姐姐们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观赏秋景,只等这一天,平时不得离棚”。
九姐妹喜从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只见她们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线绣花巾,脚穿镶花小鞋,手戴亮闪闪的玉镯,打扮得像花儿一样。出得门来,山寨的小伙子远观近望,不离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九姐妹均在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而归。尔后,每到七月十二这天,她们就梳妆打扮,穿着一新,偷偷溜出家门,与邻里姊妹相邀上街,连续数年如故,积之成习,人们便称农历七月十二日为“女儿会”。
叶儿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又不知过了好多年,女儿会变成了土家人的文化盛会,唢呐队、花锣鼓队、摆手舞队、板凳龙队震得山响,还有老艺人演出的被窝戏、猴把戏,有几十号人演出的傩戏,有扳手劲、抵下巴、举重、踢毽球等传统的体育比赛,女儿们再也不必担心家人的跟踪,踏歌而来,大大方方和小伙子们跳起了规模宏大的摆手舞,戏台上,看谁的歌唱得最多,唱得最甜……
今天,石灰窑的“女儿会”已经成为了文化与物质的交流会。背花背篓的,牵着马儿骡儿,驮着山货特产,嘻嘻哈哈、叮叮当当,源源不断地涌上街来。街头巷尾、街心路旁,货挨货,人挤人,熙熙攘攘、花花绿绿,一街的繁华与生机。戏台上,竹莲舞苍健有力,摆手舞节奏明快,傩戏古色古香,采茶舞歌颂着时代的新风、山寨的变化、土家儿女的自由幸福和爱情。
“女儿会”如一首壮丽的史诗,诉说着昔日土家儿女痴痴怨怨的情愫,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书写着时代的变迁!

又是一年女儿会将至,欢迎来到梭布垭石林景区,体会“东方情人节”的独特魅力,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梭布垭风景区服务号

梭布垭石林风景区订阅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

上一篇

恩施梭布垭石林攻略,梭布垭石林游适合玩几小时

下一篇

从恩施梭布垭石林往西15公里,恩施双河岭旅游攻略

文章分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