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石通洞

祝小默
2021-12-20 17:06:42

石通洞位于建始县朝阳观北侧,建始著名古八景之一,洞外西北崖顶,涓流跌落,如串串玉珠,遇到连日大雨,山洪从崖顶飞泄直下,形成瀑布,十分壮观。石通洞洞内开阔,内如穹窿,东端一孔直通山顶,宛如天窗,故称石通洞。

建始石通洞

建始石通洞简介:


石通洞高11.5米,宽160米,洞底平坦,洞壁朱丹。洞顶有一长年滴水、四季不干的细流,滴水声如珠落玉盘、似敲击木琴,音韵起伏,宛若优美的乐曲。古人曾赋攻绝赞之:“一窍通天势蜿蜒,分砂石漏响涓。何当洗尽琵琶耳,踞步闲听胜管弦。”洞内光线充足,空气流畅,盛夏清凉,寒冬温暖,适宜来此避暑消闲。传说五峰禅师在这里隐居数年,采药炼丹。洞口一箭之地,有崖溶峰一座,高四米余,为洞前的一座天然屏障。石通洞前,茂林修竹,碧草如茵,风光秀丽。洞壁保存历代文人题刻诗赋甚多。宋代著名诗人、宋代书法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先生,在洞壁留下了一道赞美石通洞的诗:“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攀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如今的石通洞,已成为海内外旅游者争相观览的胜地。

这是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咏建始“石通洞”诗。石通洞位于建始县城南朝阳观山麓东头。该洞为红砂岩自然溶洞,南北贯通,形成东南、西北向两个洞口,而东端有一孔则直通山顶,宛如天窗,故称“石通洞”。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建始县志》载:“石通洞在朝阳观山下,大山中空,门当山麓,穹隆如屋。入门左旋而上,逶迤曲折,可容数百人。洞顶豁开,仰见天日。它洞沮洳(jùrù低湿)此独燥,它洞幽暗此独明。”故此洞又被称为“石洞通天”,是建始著名古八景之一。

石通洞洞身长83米,洞内开阔,南高北低,最宽处62米,最窄处18米,洞底距洞顶最高处20米,最低处也有12米,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可容纳六七百人。洞呈穹窿状,其形如屋,洞壁呈朱丹色。从北洞口进入,洞底平坦、宽敞、干燥。因该洞前后贯通,故洞内光线明亮,空气流畅,盛夏清凉,寒冬温暖。左旋而上,南口渐高,上约十数米,依崖凿路,蜿蜒曲折,形如走廊;洞东豁开一孔,阳光射入,景色别致,“叠嶂嶙峋势蜿蜒,中通一窍透青天”(《石洞通天》刘珙徵)。北洞口崖顶上常年有涓涓细流滴落,在洞口前形成一个小圆水塘,塘水清澈,水底细沙粒粒可数。滴水叮咚,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如棰击扬琴,轻快活泼。清咸丰年间任建始县训导的郑本勋曾赋诗赞誉:“一窍通天势蜿蜒,分砂漏石响涓涓。何当净洗琵琶耳,局步闲听胜管弦。”北洞口前视野开阔,眺望广润河碧水滔滔;南洞口前为梭头形山湾,峭壁如切,东西南三面山上及石通洞顶外,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自古以来,石通洞就以其独特的形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为建始的游览胜地,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僧道宿儒。宋代大诗人黄庭坚被贬涪州,其弟任巫山县令,黄庭坚前去探望,回涪州时取道建始,因此到此洞游览。他登上萧萧古木遮蔽的石通洞口,俯视朝阳观山下优美的田园风光,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心生感慨,在石通洞石壁上镌刻下“涪翁”二字并题写了前所引之诗。又据清同治五年(1866)版《建始县志》记载:“石通洞,在天池寺山下,相传玉峰禅师仙迹。”玉峰禅师是明朝人,万历年间,禅师自四川峨嵋山来到建始,拄杖进入石通洞,在此洞修行炼丹,居住数年。时至今日,县城还流传着禅师在石通洞修行炼丹的传说故事。

鼓励一下博主吧
19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