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欲复建施州古城,复原六街十巷格局……

子衿
2022-02-27 15:14:50

恩施州欲复建施州古城,复原六街十巷格局……

湖北日报6月8日报道称,恩施州计划复建施州古城,将其恢复成一个融合近山亲水和民族特色的明清古城,展示施州古城的辉煌历史并提升城市品质。初步规划面积为1.62平方公里,按照“修其形,还其魂”的原则,将古城的六街十巷格局恢复,并修复长达3.3公里的古城墙,打造成一个宜居、宜游、宜旅的4A级旅游景区。施州古城,即恩施古城,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是古时施州、施州卫和施南府的所在地。该古城始建于宋代,历经元、明、清的扩建和维修,是全国少数保存有古城墙、碑刻,以及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宋城遗址之一。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恩施古城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由于历史原因被分割成多段,目前保存的遗址主要包括施州城墙遗址、柳州城遗址、西瓜碑和通天洞宋代碑刻等。在古城内,还有叶挺将军囚居旧址、石门老屋、县委旧址、武圣宫等多个景点。

恩施州欲复建施州古城,复原六街十巷格局……恩施老城示意图(报纸资料)延伸阅读【恩施老城的前世今生】千年古城韵味悠长王世平/文城市,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文明的集合。恩施老城,这座环绕在六角亭象牙山周围的城池,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跨越千年。她见证了无数兴衰成败,亦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出厚重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她数度更名,至今古韵悠长……1.恩施老城始建于何年何月,如今尚无详实史料可供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她不是在哪朝哪代由哪个王侯将相或地方长官站在象牙山颠画下的一个圈,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缘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逐步发展形成。因此,在梳理这座城池的千年之老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恩施这片土地(非现今恩施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下同)的历史变迁。据相关史料记载,恩施上古为廪君属地;春秋时期属于巴国领土;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的巫郡管辖;而在秦朝,则为黔中郡下的荆州所辖;到了汉朝,又变更为荆州南郡下的巫县所辖。公元208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13年7月,曹操将连同恩施在内的荆州南郡西部地区划出,成立临江郡;两年之后,刘备占领荆州,临江郡被改为宜都郡;公元245年,孙权夺取了荆州的控制权之后,恩施仍为宜都郡所辖。到了公元260年(吴永安三年),包括恩施在内的宜都郡西部地区又在吴景帝孙休治下时被划出,在秭归新设置的建平郡,恩施随即成为其辖下的沙渠县——第一次独立拥有了自己的行政称谓。2.东晋末期,军中将领桓玄称帝不久被杀,流落到恩施一带的其子桓诞,因足智多谋,取得这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地位,随后自立为王,子孙世袭,并屯兵筑就施王城(位于现恩施城南十余里之外,时为沙渠县的今恩施一带),自此便开始与“施”拉上了关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61年左右,后周(又称北周)武帝宇文邕派兵剿灭了割据于恩施一带的施王桓氏势力后,于公元574年开始在恩施设置施州郡,自此,这里就逐渐成为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时期的公元583年,施州郡被废,两年后的585年,在这一带沿袭了300多年的名称———沙渠,自此退入历史舞台,由隶属于荆州的清江县取而代之。公元618年的隋恭帝时期,施州郡再次恢复。公元742年,以恩施为中心的施州郡在唐玄宗治下再次更名,变为清化郡。但到了公元758年唐肃宗时期,施州郡又被恢复设置。公元901年,随蜀唐僖宗入蜀的宦官王建在逐步控制了西川、东川、汉中等地之后,取得施州的控制权。第二年,施州被僖宗赐给封爵后的王建为领地。五代时期,施州从公元907年开始为后梁所辖。从公元934年的后唐应顺元年起,施州就归入后蜀,一直到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5年出兵后蜀,后蜀皇帝孟昶投降,施州才归于大宋,又更名为清江郡。3.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之后,废郡立省,恩施一带的施州被划为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总管府管辖。公元1342年,这一带在元顺帝治下又被更名为施南道宣慰使司,“施南”称谓自此开始在这一带流行。公元1357年,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明玉珍进军四川时占领这一带及重庆、川东等地后,改为施南宣抚司,于1361年建夏国称帝。公元1366年,明玉珍之子明降于明朝后,施州于公元1376年得以恢复,划为四川夔州府管辖,并同时在此设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于当年底划为湖广都司管辖,从此,恩施一带开始脱离川蜀,逐步归入湖广辖下,相对独立的土司统治自此在这一带开始。清军公元1644年入关之后,不甘失败的明王朝任命大臣何腾蛟坐镇时为施州卫的恩施一带,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广西军务进行最后的抵抗。一直到公元 1664年的清康熙三年,这一带才归顺于清王朝管辖。但到了1674年,明末叛将吴三桂在云南称帝之后,恩施一带又归于他所建立的周国管辖。1680年,在吴三桂的周政权风雨飘摇之际,眼看大势已去的施州守将李春儒率部下降清投诚,这一带又复归于清廷辖下。公元1728年,即清雍正六年,施州卫被废除后,这一带改称为恩施县,恩施这一名称,从此便沿用下来。此后,“改土归流”开始。4.随着恩施县所辖区域的不断扩大,1735年,在恩施县的基础上,清庭在恩施设置恩施府,统一管辖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建始六县。公元1906年,在清王朝统治末期,清廷设施鹤兵备道后,恩施城又成为道府所在地。武昌起义之后,清王朝统治下的行政层级道、府、厅、州等在民国初期被废除,恩施重新恢复为县,受湖北省直接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后,恩施依旧为县,后又改为县级市,或受湖北省直管,或由鄂西行署、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至今……总的来说,恩施这一带既曾独立为国,也曾在郡、州、县之间更替轮换,其历代疆域边界,如今已很难划清。在行政上,这里也常常是历代王朝统治中鞭长莫及的蛮夷之地。特别是明代,在相对集权的地方土司治下,中央政权于这一带来说,更可谓是形同虚设。5.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恩施老城,这座环绕在六角亭象牙山周围的城池,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形成,历史长河在此积淀出厚重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恩施老城最早建于何时已无可考证。据现有的相关资料判断,三国时期的吴永安三年,即公元260年,包括恩施在内的宜都郡西部地区在吴景帝孙休治下时被划出,辖于在秭归新设置的建平郡,恩施这一带,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沙渠县。由此可以肯定,至少从此时开始,恩施城就具备了城市的雏形。在此后的300多年中,这个处于蛮夷之地的城市,更多的功能是在王朝的不断变更中,昭示一个时代某个政权在这个地方的存在,其规模,甚至比不过现今的大部分乡镇。到公元574年,南北朝时期的后周武帝宇文邕在恩施首设施州郡,这里才逐渐成为鄂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恩施老城真正成形,是在南宋理宗赵昀治下。当时的南宋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外受日益强大的蒙古相逼,内为民不聊生所困扰。面对元军大举南下,朝庭遂诏令各地筑城设隘,以求苟安图存。6.其实早在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就择重庆及其门户合州钓鱼山筑城设寨;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四川制置使余祐亦曾指令诸府州择险筑城,并迁州县治所于其上,屯集粮草,据险抗敌。恩施一带当时为余祐辖下,在接到其指令后,遂于次年创筑土城。同治版《恩施县志》载“淳祐三年五月庚子,诏施州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本州将士及忠州戍卒,执役三年者,各补转一官。”南宋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元军攻陷川西北各府州县,次年川东、川南吃紧。此时,正值谢昌元出任施州知州,到任后,谢昌元便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于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迁施州城于城东椅子山,并创筑城墙(即今柳州城遗址处)。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元军攻陷柳州城后,重迁州城于象牙山,并在宋代土城的基础上对城墙进行了加固,南宋王朝次年亦彻底败亡。后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年),施州卫指挥佥事朱永在宋、元城墙的基础上,拓东北一带城垣,安集军民数千家,建“周长九里,高三丈五寸”的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东曰迎恩门,南曰朝阳门,西曰金华门,北曰拱辰门。四门之上皆有飞檐桅楼,东门有官仓数十廒,南门祀关帝。至此,以象牙山为轴心,东临清江,北依山峦,西、南环溪水的不规则圆形城垣完全形成。到了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县令李汝逊领费再修二丈高的石城身和四尺五寸高的女儿墙,共计长 1031丈。尔后,清道光五年(公元 1825年)、十一年(公元1831年)、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十年(公元1861年)及同治三年,又先后重建西北两楼,补修西北倾圯数处。7.老城始筑,缘于军事需要。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无法挽救南宋王朝最终败亡的命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围,使得这方土地从此便留下了时间的痕迹和灿烂的文明。王朝在更替,名称在变换,在这座城池不断上演的兴衰成败后面,承接巴楚、融合汉夷的文化因子在这片土地上慢慢膨胀、发芽、开花、结果,最终积淀成厚重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南宋始建土城时,城区面积仅 0.08平方公里。到晚清时期,城区面积拓展到0.5平方公里,顺势就坡,街巷纵横遍布。街道有东门永胜坊,南门镇远坊,西门永宁坊,北门清宁坊、清顺坊等;小巷纵多而短,横少而长,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双扇门,雕花帘、垛脊、青瓦面、烽火墙,临街有商业门面,后则多是三、五、七进庭院。如今,在老城内的三义宫巷、薛家巷、和平街、城乡街等街巷,仍可一觅这古色古香的痕迹。8.老城依山而建,清江像玉带一样绕城而过,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墙内外,庙、祠、宫、观、亭众多。在这块弹丸之地上,能如此集佛、道、儒及巴(巫)文化于一体,可谓世上罕见。象牙山上,建有元妙观,山下建有文庙、武庙、府堂、名宦祠、保节祠等;鳌脊山上,建有文昌祠,山下建有奎星楼、城隍庙、三义宫、西陵宫、昭忠祠;东门有天河宫、天后宫,城门外还建有水浒庙;自北逶迤入城的回龙山上,在北门外的碧波峰上建有问月亭,山腰建有白衣庵,山下建有帝主宫、向王庙、万寿宫,城内顺山由北向南建有仁寿宫、南岳宫、圆通寺、轩辕宫、马王庙、张王庙、药王庙、巴公祠等;南门外则建有大观阁和武圣宫;城中,则为六角亭独立……它们,表面上看是缘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需要,但实际上,却是时代变迁中的经济文化缩影,是一个时代在建筑、宗教、伦理甚至美学留下的珍贵痕迹。世事多变迁。李白流放夜郎,于施州把酒问月的惆怅如今鲜为人知;杜甫在好友裴冕被贬施州后的感伤,如今亦难以体会;苏东坡至施州时为知府乔太傅作诗相赠的豪情,更是空留绝唱……老城老了,如今甚至已有点弱不禁风。但在时光的洗礼中,她留给我们的余味,是那么悠长……——原载2006年11月28日《恩施晚报》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掌上恩施
鼓励一下博主吧
1691
分享
猜你感兴趣的景点
  • 华门
    华门
  • 三义宫
    三义宫
  • 回龙山
    回龙山